本报讯 (记者 聂伟霞 通讯员 练彦 程泽敏) “春夏养桑蚕,秋冬育菇耳”。云和农民利用代料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杭嘉湖一带桑农巧联手,共同开发废弃桑枝条培育食用菌技术,成了桑农增收的新渠道。
在建德市大同镇徐韩村50多亩的桑园里,前两个月接种的30万袋桑枝条栽培的黑木耳菌棒已开始出菇。农民王祖清开心地说:“真想不到,废弃的桑枝条也能长出黑木耳。今年我可增加收入5万多元!”
去年9月,云和菇农周仁山和郑云益在淳安县利用桑枝栽培代料黑木耳取得成功,并在全省农技部门召开的现场会上进行了演示推广。专家介绍,利用废弃的桑枝条作原料生产黑木耳,与过去以椴木为原料相比,不仅每袋成本节省0.3元以上,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据介绍,一亩桑田每年要剪下400多公斤废枝条,它们晒干后经粉碎加工,便可以直接作为栽培食用菌原料了。杭嘉湖平原的蚕桑种植面积100多万亩,每年废弃的桑枝条4亿多公斤,如果进行利用,按1500公斤桑枝条折算1立方米木材计算,相当于30万立方米左右的木材。
“这是拉长蚕桑种养业产业链的有效方法。”淳安县威坪镇副镇长汪伟芳说,桑农把桑枝条剪下后,以往多半都是丢弃在田地里或焚烧,而今每亩废弃的桑枝条经加工可装食用菌原料400多袋,按目前市场价,每袋菌种可获益3元。
发展桑枝条代料食用菌成了杭嘉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当地政府纷纷向云和菇农发出邀请,共同建立桑枝条代料食用菌生产基地。今年,云和菇农已在建德、淳安、桐乡等县市建起了10多个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规模达500多万袋。
在云和菇农的带动下,杭嘉湖地区的一些桑蚕种养户也开始栽培食用菌。今年,淳安威坪镇桑农王新汉利用30多亩桑园剪下的桑枝条发展了1万多袋黑木耳,预计收入有3万多元,相当于桑园的效益翻了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