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国内要闻
3  4  
PDF 版
· 农民手里的钱咋花
· “银环”走了
· 产品质量等四大问题是
农民认为最严重的消费问题
· 要闻简报
· 卡特日记中的中美建交决策经过
· 税额标准上调四倍左右
· 山西洪洞
新窑煤矿爆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8年前,中美建交秘密谈判缘何绕开美国国会?建交公报文本如何敲定?建交前夜苏联有何反应?访美期间邓小平缘何让美国人感动落泪?……
卡特日记中的中美建交决策经过
  28年前,中美建交秘密谈判缘何绕开美国国会?建交公报文本如何敲定?建交前夜苏联有何反应?访美期间邓小平缘何让美国人感动落泪?……在近日举行的中美建交28周年研讨会上,83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当众念出了他的白宫日记部分内容,披露了建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及曲折经历。

  在1977年至1981年的四年白宫生涯里,卡特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此前从未对外公开。

  “愿为建交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

  卡特的中国缘始于1949年,当时他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首次来华,并在中国度过了25岁生日,而那一天恰好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

  1972年,毛泽东主席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继任总统福特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宫,就任第39任美国总统。他对两国关系的停滞状况颇感失望,决心在任内彻底改变美中隔阂的局面。

  在当年7月7日的日记里,卡特这样记录了建交前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伍德科克(后出任美国首任驻华大使)和国务卿万斯来到白宫,我告诉他们要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决定。伍德科克一周以后就要去北京,我对他说,与中国建交是可行的,我要向所有美国人民说明这一点,并愿为这一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

  绕开国会的秘密谈判

  1978年初,中美领导人就建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谈判。出于保密考虑,卡特避开国会,甚至都没有让国务院插手,所有的信息都直接从白宫发往中国。

  他在1978年8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国务卿万斯起誓要保守秘密。我决定不让国务院知道谈判细节,免得国会和公众知道以后会提出强烈反对。……大部分发给邓小平的建议和答复都是我和布热津斯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亲自起草,从白宫直接发给他。”

  卡特认为,与中国建交是其作为美国总统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最英明、最正确的决定。

  台湾问题达成妥协 敲定建交公报

  1978年8月23日的日记里,卡特写道:“今天,我派去访问中国的国务卿万斯给我发来电报,说中国外长黄华告诉他,明天邓小平要见他。建交谈判进展异常缓慢,中国国内并没有公开此事……”

  事实上,中美双方如何在售台武器问题上达成妥协成为建交的最关键问题。卡特在1978年9月和12月的两篇日记里这样记录了台湾问题上的进展:“今天我见了柴泽民(后出任中国首任驻美大使),他向我重申了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

  “我和副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布热津斯基一直讨论到深夜,我们让伍德科克与中方加快进度,尽快敲定建交公报文本的措辞,尽早宣布建交决定。……中方也发来了他们的文本,我立马转给身在中东的万斯,让他迅速做出回应。……我还和国防部长哈罗德仔细研究了有关对台军售和撤军等的措辞。……一切进展很顺利。”

  1978年12月14日,卡特在日记中写道:“就在我和邓小平的笔下,两国关系走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勃列日涅夫非常不满

  两国敲定了建交的所有细节之后,卡特政府决定立即将此决定通报苏联及欧洲盟友。

  “我半夜给蒋经国打了电话,告诉了他美方的决定,又分别给福特、尼克松通话,和尼克松聊了很久……”卡特在日记中写道。“12月27日,我收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来信,苏联对中国非常不满,几近抓狂。他几乎以命令的口吻要求我们不要向中国出售防御性武器。我决定先放一放,过几天再给他回复。”“我们的目的是要与中国和苏联都建立友好关系,帮助他们弥合分歧。”

  日记中还记录了卡特与布热津斯基开的一个小玩笑,令人捧腹:“我告诉布热津斯基中方取消了建交的决定,他差点当场晕倒,我赶紧告诉他我是开玩笑的。”

  邓小平在24小时之内就作出了访美决定

  1978年12月14日,卡特向邓小平发出访美邀请。令他意外的是,邓小平在24小时之内即刻作出访美决定。接下来,卡特政府为迎接这位贵宾做了精心准备,卡特的日记里对此有如下记载:

  “今天是新年第一天,我们在为邓小平访美积极准备。我决定在肯尼迪中心为他举行盛大宴会,这样可以让更多人到现场参加。……我还准备安排他去休斯敦看看,但得先听听州长和市长有何建议,我不想让邓小平在美国期间有任何尴尬。”

  “1月25日,我接受了一家中国电视台的采访。我对着镜头告诉亿万中国观众:中美长达30年的隔阂已经消除,美中建交为两国加强经贸、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合作提供了契机,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这是我有史以来面对观众最多的一次电视演说。”

  “1月26日,我带了数本介绍中国的书来到戴维营。”两天后,邓小平抵达华盛顿。

  1979年1月28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邓小平选择了这一天开始对美国进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

  “他个子不高,但坚韧、睿智、坦率、有胆识、风度翩翩、自信、友善,这些品质都非常吸引我,我很愿意和他交流。”卡特在日记中如此描述对邓小平的第一印象。

  在肯尼迪中心,卡特为邓小平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听罢,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许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邓小平受到了美国人民最热烈的欢迎。我们还签了很多协议。他极富幽默感,我很喜欢他。”卡特在日记里说。

  总统任期内未能访华是最大遗憾

  卡特担任美国总统的4年任期里,因故始终未能到访中国,这也成了他任内的最大遗憾。为弥补这个遗憾,卸任后他先后8次访华,与许多中国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28年前,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随后,两位领导人并肩走进白宫,在阳台上向人们挥手致意。

  这个经典历史瞬间被镜头永久记录下来。28年后的今天,当两国纪念建交28周年之际,这幅照片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依旧让人为之震撼。

  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白洁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国内要闻 00003 卡特日记中的中美建交决策经过 2007-12-7 48256F32002924A6482573A9004900BF[A0-新华社记者≈B1-郭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