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天一阁藏书走出“深闺”现真容
· 开明父母的“另类”儿子
· 杭州重金寻找
运河“贡多拉”
· 免疫不忘外来儿童
· 花5元就能看好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400年来第一次,馆藏珍贵古籍向公众开放
天一阁藏书走出“深闺”现真容
  本报宁波12月6日电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李洁莹) 440年前,天一阁藏书楼主人范钦立下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今天终于被打破了。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首次展出馆藏1000多册珍贵古籍,这是自明朝嘉靖年间范钦先生建起天一阁以来,藏书楼古籍第一次向公众开放。

  在中国3000多年的藏书史上,从未中断且连续发展保存至今的藏书楼仅天一阁一家。这一切得益于“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严格族规。后来因为战乱及其他一些原因,天一阁流失了大部分的藏书。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不少是海内孤本,轻易不予示人,历史上除黄宗羲等少数著名学者曾登楼阅书外,公众无缘一见。

  此次展出的是从近16万册古籍中精心挑选出的38种1000多册古籍,涉及地方志、科举录、政书、琴谱等内容,大部分为国家一级文物,均未公开展示过。比如元刻本《针灸四书》是浙江省唯一被《中华古籍再造善本》收录的古籍;被视为“弥补唐宋律令空白”的明乌丝木兰钞本《天圣令》,也是首次与公众“亲密接触”;富有传奇色彩的《天心复要》,是清朝乾隆年间天一阁进呈641种珍贵古籍用以编修《四库全书》时,唯一回流藏书阁的古籍。

  “古籍不易保存,只能向公众开放10天。”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贺红宇遗憾地告诉笔者。虽然藏书楼的建造遵循了通风、防虫蛀等原理,但并不适宜长久保存。此次珍贵古籍对外开放,主要是让公众一睹古籍“真容”,以此为范本,积极向国家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今天,不少市民涌入天一阁争睹这些养在“深闺”的国宝级文化读本。74岁的老人陶真激动地说,他在宁波生活了一辈子,从未想过藏书会向普通百姓开放,让他在有生之年能亲见这些古籍。专程从上海赶来的大学教授吴志明带来了《南华经》影印本,他想将之与善本进行一番比较,作为学术研究之用。

  据了解,天一阁明年将启动数字化管理,近30万册藏书全部实现网上阅览。到那时,天一阁藏书将掀开“神秘面纱”,逐步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天一阁藏书走出“深闺”现真容 2007-12-7 48256F32002924A6482573A9002B6BF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