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梅花奖
· 离天咫尺半步遥
仍需从容毋稍躁
· 浙江越剧、昆剧、婺剧三足鼎立
茅威涛、林为林、陈美兰梅花连连
· 花絮一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离天咫尺半步遥
仍需从容毋稍躁

写给获奖后的
茅威涛和小百花

■沈祖安
  一、不是捧场

  台湾的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一次交流中听我和昆曲界朋友谈到新版《梁祝》,他问我:“这部戏很好看吧,浙江小百花真是不简单。”白先勇先生是我们浙江京昆联谊会的名誉顾问,他爱昆曲,也关心越剧。他说:“浙江小百花办起来才20年,为什么号召力这么大。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历史际遇,其中,领导的远见和各方面的扶植是重要因素。他说得非常好。

  韶光似水,岁月不居。小百花越剧团也今非昔比,不仅茅威涛自己早已成为越剧界中青年演员的领军人物,这个团队也在越剧界成为举足轻重的领头雁。很显然,今天她们最需要的已不仅是鲜花和掌声,因为她们正日趋成熟;更需要的也不单是呵护,而是激励,是肝胆相照的“直言谈相”。

  

  二、《梁祝》的高度和难度

  

  茅威涛这次是因《梁祝》获奖。说实话,《梁祝》这个题材是不容易去碰的。因为《梁祝》故事不仅家喻户晓,更是越剧团队半个多世纪来最重要的保留剧目。建国初期,由越剧界宗师袁雪芬、傅全香和范瑞娟这样的前辈作为本剧的原创人员,精心塑造了大半辈子,其影响之大,基础之厚,成就之高,安能遑论。

  所以曾有近百年影响的豫剧和晋剧等十余个剧种都有“梁祝”传统剧目,甚至由川剧名家担纲主演的在全国首获大奖的新本《柳荫记》,以至由程砚秋先生亲自参加编导并主演的《祝英台抗婚》,比较之下,也相继黯然了。主要原因是文学底蕴和舞台艺术缺乏特色和特点。同时,当时越剧《梁祝》的震撼力实在太大,普及面也较广。

  记得五年前杭州越剧院曾打造了新本《梁祝情梦》,由青年演员实验演出,也有不少亮点。

  赴上海汇报公演时,曾征求袁大姐、范大姐和傅大姐等多位宗师意见。袁大姐一向是提携青年的,对杭越颇为关怀。她对这个剧目怀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她又在电话里对我讲了近20分钟。她不讳言,听到有人要改编和更动她这部成名作,既感到新鲜,又怕原先集体创造的成果受到损伤。

  但是五年之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就酝酿这个新版本了。我想,她们也斟酌了多年,权衡了许多,这次毅然推出,绝非偶然。

  诚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编演的新版《梁祝》,经过三年的奋斗,受到的好评超出了原先的意料。可见观众是通情达理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初露头角,捷报飞来,尤其是得到上海几位越剧大宗师的认可,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希望我们在宣传上和艺术实践要同步,要循序渐进。我不欣赏有些团体靠大吹大擂把刚出炉的新戏吹成“精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向是严肃的,在一片追捧中没有跟着冲动,她们自知作为舞台上的真正的精品,尚有差距。虽然新版《梁祝》很美,但还未臻完美,作为一个有分量的戏曲文本,尚需完善。

  

  三、好戏的条件

  

  任何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戏,它需要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从语言和音乐唱腔上有自己无法代替的特点;二是要有主要人物——主要角色的独特个性——通过表演和唱腔来展现不可有二的艺术特性;三是要具有这个题材的时代特征,以符合历史的真实,能更好为今天的观众接受。

  我想,“离天咫尺半步遥,仍需从容毋稍躁”,这是当年王昆仑对昆曲《十五贯》文学本定稿前的鼓励,也可为新版《梁祝》参考。花细功夫打造一本好戏,行动上要加油,情绪上不能浮躁。新版《梁祝》的现有成就,正是在从容中得来的。

  新版《梁祝》初步符合了上述三点,所以观众就自然地接受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功夫的再精深,会更加融会贯通,浑然得体,它也离精品更近了。

  我相信新版《梁祝》可以受到欢迎,它首先具有江南民歌格局的通俗流畅的语言特色,又采用了新的民歌形式,也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并加以融会。如序幕和中间思英台和访英台的背景语言及其陪衬音乐。这种努力,观众感受到了,新版并非重起炉灶,但是确有创新。

  董柯娣和洪瑛等的通力合作,正是在共同打造新版本中具有一个鲜明的共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环环相扣。我特别要提到的杭州越剧院的当家旦角陈晓红塑造的祝英台,在与茅威涛演对手戏时,既显分量,又见光彩。两人如此配合密切,不是一句话可以形容的。

  

  四、强强联合的小百花

  

  但是在人们的印象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并非仅仅集中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而已,而是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人才的强强合作,所以实力雄厚,一般情况下是做不到的。

  从今天的实力和影响来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导演杨小青,作曲和配器胡梦桥、顾达昌,美术设计罗志摩,服装化妆蓝玲,灯光周正平,都是在全国戏曲界享有盛誉的名家。但是他们主要的成绩和成就,就是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这个平台上获得的。因此刘厚生老师说:“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是在通力合作中相互提供了艺术创造的条件。各自的努力壮大了集体,也形成了自己。”

  这里我要着重提一笔郭晓男导演。

  他和茅威涛是生活中的伉俪,艺术上的挚友,当年戏剧界老前辈刘厚生、史行和黄宗江都很关注,并向我披露过共同的心愿:希望茅毛和晓男的结合,能够在越剧乃至戏曲舞台上出现电闪雷鸣。而且我也深信:在文坛艺苑中,小青年做出大文章,幽谷里刮起旋风,古今皆有之。我想茅毛和晓男心里也明白。

  他在事业上是个理想主义者,艺术追求上是位唯美主义者。他的凌厉作风和严肃的外表掩不住心中的豁达,甚至有孩子般的天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创造者应该是率真的,抒发真爱,创造真美,走近真理。仅仅10年在远距离观察,我感知到他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理念,因此我寄大希望于郭大导演。

  

  五、“茅派”瓜熟蒂落了吗

  

  现在社会上稍稍对戏曲关心的人,都知道茅威涛。可以说茅威涛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关注率很高。可是在戏曲界——包括业内和业余中人,常有这样的议论:茅威涛真会折腾,她的荣誉和名气也够了,为啥还不肯安耽。

  从《寒情》到《孔乙己》,从《藏书之家》到新版《梁祝》,她每跨出一步,最大的收获就是赢得各方关注。当然也有不很顺利和不很成功的。这里有多种原因。既有不同历史认知和不同文化观念的问题,也有形式和舞台样式的问题,更有民俗民风和民族审美习惯的问题。尤其需要面对的实际是: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中如何适应和磨合的问题。

  由此想到了茅威涛的演唱艺术。在唱腔上,她在继承尹(桂芳)派艺术中兼收并蓄地发展了自己唱腔艺术的特色。她的嗓音条件天赋并不理想,但是她终于在演唱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鲜明特征。关于“茅派”的倡议近年来日趋高涨。北京和上海多位前辈亦很关心地问:“你们怎么看?自己不能处身局外吧。”流派的发展问题是个很实际的现实问题:顺应潮流,顺其自然,不要回避。因为不少业内人士亦很关注,尤其对戏迷的呼声也不能无动于衷。观众的呼声中,岂止仅仅是一个茅威涛而已?

  回眸当前十余位越剧流派宗师,皆在40岁之前成为当仁不让的流派创始人,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间,逐渐丰富和充实。而茅威涛早过不惑之年,并且拥有大量迷恋她唱腔的越剧迷,这与昔日前辈们流派唱腔形成的初期,已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一种流派的出现,是在群众推崇中自然形成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是人为操作的事。但是无论何种剧种,近60年来始终是几种流派,只能继承,不能发展,如一潭清水,淤塞不流,变成死水。这也反映出了一个剧种的文化基础落后和心理愚昧的程度。我想,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六、越剧的定位

  原来我认为越剧是江南地方戏曲中泥土气很浓的“草根艺术”,但现在,小百花越剧团应该可以城市文化为重心,而根据中等以上和文化较高的知识阶层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尤其利用大剧院的高技术的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形成自己的特点。

  同时,也可以兼用一桌两椅的传统手法,以简洁明快的形式诠释人物与故事。如新版《梁祝》,与众多大场面、大制作的演出样式并存。

  文化是多元的,艺术是多姿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就是这样形成和发挥了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用宽舒的态度容许她们的不足和不成熟,体谅她们追求完善中的犹豫和徘徊,鼓励她们在新的探索中跨出勇敢的一步,为她们的锲而不舍而鼓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离天咫尺半步遥
仍需从容毋稍躁
■沈祖安 2007-12-7 48256F32002924A6482573A8000C0293[A1-竺大文≈B1-竺大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