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克隆,将走向何处
· 真真假假10年克隆路
· 克隆猴大赛
克隆人之前的最后一道坎
· 终结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争议
多利羊之父“转型”
· 新技术风险尚待评估
克隆是不是就此划上“休止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技术风险尚待评估
克隆是不是就此划上“休止符”

  新技术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克隆可以就此划上“休止符”了?

  目前判断核转移克隆和体细胞诱导术孰优孰劣,似乎还为时过早。虽然在伦理上占有优势,但体细胞诱导术也有自己的弱点。

  最大的问题是,在把新的基因导入皮肤细胞时,必须利用“逆转录酶病毒”作为载体,但这种病毒植入人体,可能使患者本身的基因产生突变,引发肿瘤或其他疾病的产生。“在评估和克服这项技术产生的风险前,利用新技术制造的类胚胎干细胞还不能用于器官移植等临床应用。”俞君英博士告诉记者。

  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则担心,应用这项技术,将来也许通过皮肤细胞就能制造出精子和卵子,这能帮助那些有生育问题的患者,但也可能会引起滥用,他告诫说:“有必要在制造和利用类胚胎干细胞方面作出适当规范。”

  半斤八两,克隆也存在着技术障碍。在克隆猴胚胎诞生之前,有很多不喜欢克隆技术的人相信:灵长类是根本无法被克隆的。

  这确实有科学根据。《科学》杂志上曾刊登过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将多种恒河猴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卵细胞中后,发现克隆胚胎表面上看似分裂正常,但细胞内的染色体却出现了紊乱。

  研究表明,染色体在复制和排列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纺锤体出现了结构混乱,对纺锤体形成至关重要的绝大多数蛋白质也出现了缺损,由此胚胎根本无法提取干细胞系。

  俄勒冈国家灵长类中心的科研小组克服了这一障碍,但成功率仍然很低。此次实验中,研究小组总共利用了来自14只母猴的多达304个卵子,但最终只成功获取了两个猕猴胚胎干细胞系,成功率仅为0.7%。同时,小组还曾将100个克隆的猴子胚胎植入50只母猴的子宫,期待能够有克隆猴降生,但他们的这一尝试失败了。负责人米塔利波夫表示:“现在期待成功对猴子进行生殖性克隆还为时过早,更不用说人了。”

  不过,为克隆猴真假进行验证的戴维·克拉姆教授,对核转移克隆技术仍抱有强烈的信心。他告诉记者,米塔利波夫小组取得的成果是突破性的,如果他们能够完善研究成果,将对人类胚胎的治疗性克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设想也将成为可能。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景乃禾博士认为,目前取得的突破不表示胚胎干细胞研究或克隆技术将被“直接改造”技术所取代,而是会作为技术进步推动干细胞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负责人徐国彤博士说,这项技术实际上是干细胞研究的一个分支、一个方面。其进步既借鉴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积累,也会反过来促进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进步。

  “这就像橘子和苹果一样,对我们身体都有好处,不要看到橘子就丢下苹果。只要有好处,让我们两个一起吃吧。”徐国彤说。

  “应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积极跟踪这项新技术并努力超越”,同时徐国彤博士也担心,如果没有国际立法的约束,克隆人的出现将是无可避免的。

  他说,我国干细胞研究人员基本都赞成我国政府的立场,即限制克隆人研究。但从全球范围看,能限制人类克隆的唯一办法是进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立法。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明确立法,宣布克隆人违法。但各国不同步,科学家可以到其他国家开展克隆人研究,回避法律限制。

  2005年,有关克隆立法限制的国际协商会议最终破产。虽然联合国在同一年通过了一项对人类克隆予以限制的宣言,但这份宣言既不具法律约束力,多处语言也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按这样发展下去,克隆人的诞生将是不可避免的。

  (本报综合《解放日报》、《新闻晚报》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新技术风险尚待评估
克隆是不是就此划上“休止符”
2007-12-6 浙江日报000102007-12-06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