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做女人活的男民工
· 10龄童拾荒养爷爷奶奶
· 聪明商人建起农民工性福之家
· 献血英雄出让奖章渡难关
· 你是不是“干物女”呢?
· 义工的“流水”心得
· 山东农民收养“傻子”成瘾
· 火红的红糖
· 链接
· 网友感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火红的红糖
  “立冬过后榨红糖”。有着三百多年红糖加工历史的义乌人,致富不忘传统留住根。这几天,每天都有上千名义乌城里人,带着小孩赶赴义亭镇西楼村,品尝红糖,追寻创业致富根。

  百闻不如一见。记者跟随着游客来到“糖蔗之乡”义亭镇西楼村。一跨进村口,阵阵糖香扑面而来,村中两个榨糖车间,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榨糖机旁、熬糖锅旁站满了观看的人。一根根糖梗怎样榨成糖水,糖水又怎样变成香甜的红糖,让观看者耳目一新。

  好客的糖农骆海富,一边忙着手中活,一边慷慨地招呼着客人品尝红糖。第一次来看榨红糖的王桂花对记者说:“带着热度的红糖,新鲜好吃,滚糖勾传统手工艺更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真让我以饱眼福和口福。”掏钱买糖勾、糖汁麻花的游客更多。

  据义乌《洋川贾氏燕里村谱》记载,早在清朝顺治年间,义乌农民就开始在黄沙、红泥上种植糖梗,现已有300多年历史。传统工艺制成的红糖“摆在桌上会爬,放入口中会化,含到嘴里清香,存放三年不烂。”1929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面对贫脊土地的义乌农民,为了谋求出路远走他乡做买卖。在商品紧缺的年代里,红糖成了最好的物物交换品。农民将红糖制作成形似大方块的“派皮糖”。轻轻一敲,即可以取下一小块,又称为“敲糖”。一到农闲季节,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的农民,走村串乡,以红糖换取鸡毛和废品。这就是“鸡毛换糖”的由来,更是义乌小商品发展的“根”。

  “货郎担”见证了义乌小商品的发展。为了让富裕起来的义乌人,记住历史留住根,市政府还将每年11月18日定为红糖日,在义亭镇西楼村建造了榨糖历史陈列馆。市民李富新对记者说,许多城里的年轻一代,并不了解传统红糖加工的来历,今天我特意带着儿子、外孙女来观看,旨在让后代熟知前辈“鸡毛换糖”式的创业史,在脑子里留住致富的“根”。 

  记者 徐宪忠 通讯员 张建成 摄影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火红的红糖 2007-12-6 浙江日报000152007-12-06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