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3  4  
PDF 版
· 被误读的卖报老太
· 个例访谈
· “食物银行”帮我度过难关
· 上海出现部分“海归啃老族”
· “浙报网友会”一周网友妙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海出现部分“海归啃老族”
  据统计,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46万,每年仍旧有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涌向海外求学。然而,记者却发现,家庭花费上百万元供其海外求学,而留学归来却眼高手低,依然由父母供养,上海竟出现了一批“海归啃老族”。

  面试20几次看不上一个工作

  2007年六月份从德国归来的晓涛,面试了20几家单位,却至今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2001年,晓涛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业, “找工作试水”中就很顺利地拿到了几家外资公司的offer,当时对方开出的月薪已超过六千元。不过,晓涛却有更大的理想。

  他通过努力申请到了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工程专业,这是一所德国知名学府。晓涛告诉记者,刚开始读书时,他成绩很好,不过慢慢地他便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寻找机会”上。他希望多接触一些商人好为自己今后的创业积累些经验和人脉。

  由于做翻译,经常需要跟着雇主一起东奔西走,使得晓涛经常缺课,这也使得他直到今年才完成学业归国。

  与晓涛一同赴德留学的一个同学,目前是一家知名跨国公司的地区经理,这使得他认为自己也应该找到一个这样职位的工作。“一个月才4000,4000块钱我还出国念书干什么。”当瑞士一家四星级酒店向他开出了这样的薪水后,晓涛心中忿忿不平。迄今晓涛已经面试了20几家单位,开出来的薪水大都差不多在这一水平。“你又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先干着,慢慢再找机会吧。”家人常常这样劝导他,这让晓涛很反感,“起点很重要,我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我需要更好的机会。”

  晓涛一直在等待机会,只能吃父母的,用父母的,虽然偶尔做做翻译也能赚到一点钱,但是很快就被大手大脚的他花光了。

  连英文也没学好

  相当一部分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出国念书的“小海归”则存在一个更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根本没有学到真本事,甚至有的连英文也不过关。

  迎杰(化名)出生于1980年,18岁的他于1998年离开上海前往澳洲的一所知名大学卧龙岗大学读本科,这在当时,他成了班里很多同学羡慕的对象。尽管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迎杰在澳期间还是非常地节省。他本科读的是会计专业,是一个在当地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可是在毕业之后,他很快便放弃了工作的机会。“会计工作太辛苦了,没人要做这种事情,我妈妈说家里就我一个儿子,不能做这么辛苦的事情,而且我当时还太小,让我再读点书。”于是,2002年迎杰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原本想移民的他,就开始在当地攻读计算机专业,因为“这是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不过,这个专业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读。“其实,我本来智力水平就很一般,在我们高中班级里也算是中等还有点偏下的学生,考大学也考不了很好的,这个专业对我来说太难了。”迎杰的硕士学位一直没有完成,而事实上,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上。于是,他去年秋天回到了上海。

  英国归来“啃老”两年再赴澳

  两年前,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攻读了一年会计学位的王欣悦(化名)留学归来。欣悦出生于一个中产之家,为了她留学,父母拿出了相当一部分积蓄。“一年就花了30万,我们也就这么一个女儿,花在她身上也是应该的。”欣悦的爸爸对记者说。

  王欣悦是穿着打扮入时的1983年生的女孩,就连读英文培训班也拎着LV包。 王欣悦其实并不笨。她告诉记者,在刚回国去找工作时,她就收到了两份不错的offer,是两家知名外资银行,月薪也有6000多,可是欣悦却并没有接受。她对自己开网络商店很感兴趣。“一个月不就6000块钱么,自己随便做点什么事情不能赚到,上班还要看人家脸色,而且我读书早,还年轻,应该趁年轻多玩玩。”

  “我还年轻,趁年轻多些人生经历更重要。”这是王欣悦最常挂在嘴边的话。9月份开始,她对“游学”澳洲产生兴趣。王欣悦对记者说,“我想过了,我要去读个艺术类院校,我觉得自己蛮懂时尚的,以后可以做个设计师。”虽然不是富豪之家,但听到了女儿这么说,她的父母倒是很乐意再花了三五十万送她到澳洲去。“反正她现在还小,让她再读点书,讲不定在国外再磨练、磨练,能收收心。”王欣悦妈妈对记者说。 《青年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00014 上海出现部分“海归啃老族” 2007-12-6 浙江日报000142007-12-06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