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孙子兵法》
走进课堂教学
· 中国湿地博物馆将会好看又好玩
· 瑞安“阿柳班”要办戏校
· 周末,花20元看
浙昆青年演员专场
· 电子病历跟随你一生
· 骨髓移植可避免排斥现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老艺人嘴里“抠”唱腔
瑞安“阿柳班”要办戏校
  本报讯(瑞安日报记者 庄颖昶) “阿柳班,阿柳班,戏笼自担担,吵锣自敲敲;唢呐只一只,铜锣用脚踢。”在瑞安市仙降一带上了年纪的老人可能还记得这首顺口溜。里面提到的“阿柳班”就是“高腔班”,当时名闻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活跃在舞台上的高腔艺人,大部分因年高而作古。而今,瞿金华——当年高腔“阿柳班”中的当家人瞿济柳的孙子、高腔在瞿家的第5代传人,有一个心愿:在仙降镇前林村办一所乡村高腔戏校,把濒临失传的瑞安高腔技艺传承下去。

  瞿金华从小热爱戏曲,艺名“瑞安华”,在当地农村戏曲界已经掌班20多年。为挽救绝响几十年的高腔,去年他创办了瑞安飞云瓯剧高腔剧团。身为团长的他,一边组织演出,一边收集、整理高腔戏曲资料。瞿金华说,要从老艺人的嘴里“抠”出一些唱腔来,他们的唱腔应该是比较标准的。

  温州高腔也称瑞安高腔,在国内颇有影响。《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中,便有“瑞安高腔”的条目,《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中的高腔系及其分布和影响图表中,也列有“瑞安高腔”,可见其在浙南地方剧种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民间有“高昆乱弹,和调讨饭”的民谚,有“一高二昆三乱弹”之说,高腔在温州传统戏剧中居首位。在本地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如果高腔班和别的戏班在一起演出,要待高腔班先“开锣”,然后别的班才“开锣”演出。可见同行对高腔的尊重。

  “阿柳班”的当家人瞿济柳是当地知名的艺人。在上世纪50年代,仙降下林、湖岭一带,还有一些业余或半职业的高腔班演出。近年高腔已淡出乡村,濒临失传,被列入瑞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腔在演唱中有诸多特点: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多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不用或少用管弦乐器来伴奏;一人唱众人和,演唱发声以自然音为主,音调高昂激越;没有正式曲谱,演唱快慢、声音强弱,由乐队司鼓者来控制。

  瞿金华计划,高腔戏校将招收30多名17到22岁、有一定戏曲功底的学员,聘请健在的老高腔艺人授课,通过3到5年的培训,培养出一批瑞安高腔的新生力量。他希望此举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依靠多方面力量,振兴瑞安高腔这一古老的戏曲,并发扬光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瑞安“阿柳班”要办戏校 2007-12-5 48256F32002924A6482573A60028B2B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