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一对小姐妹 撑起一个家
· 上海将颁布心理咨询业首个“行约”
· “生命绿色通道”为你开
· 一位中国大学生的留美生活
· “白脸包拯”蔡仲飞
· 杀人恶魔董文语
昨被执行死刑
· 紧急救助落难雏鹰
· 网友foloss_1231,
你在哪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杭州市表彰的模范人民警察名单中,他是唯一的刑事审讯专家。他练就了一双犀利的眼睛
“白脸包拯”蔡仲飞
本报记者 余勤 通讯员 李坚 徐佳
  从外表上看,杭州市刑侦支队重案大队刑事侦察员蔡仲飞是绝对不“犯相”的警察,陌生人不会看出他是警察,更难想到他去年才拿到大专文凭。正是丰富的阅历练就了他一双犀利的眼睛。可不论是作案百起的劫匪,还是杀人不眨眼的凶徒,蔡仲飞一次次从容地走进他们罪恶的内心世界,“问”出作案元凶。

  1997年,滨江区配电站发生一起凶案,犯罪嫌疑人杨群发很快被警方控制,但是案发现场条件很差,没有发现直接证据。

  办案民警调查得知,案发前一晚,杨群发跟着被害者到亲戚家玩,之后两人又离开。这成了唯一的间接证据。

  审讯难度很大,杨群发死不认罪。他事后交代:讲了就要杀头。

  经过周密考虑,蔡仲飞决定利用手头唯一的间接证据。

  “案发前一天,见过被害人吗?”蔡仲飞问。

  “记不得了。”杨群发顾虑重重,他揣摩警方是否掌握了确凿证据。

  “哦。”蔡仲飞就此打住。过了一会,他冷不丁地又问杨群发:“案发前一天,见过被害人吗?”

  “没有。”杨群发心存侥幸。“那去哪里了?”蔡仲飞紧追不放。    

  杨群发开始编起了各种理由。

  “哦。”蔡仲飞漫不经心地应着,他观察到极度紧张的杨群发松了口气,低头抹了把脸。就在这时,蔡仲飞大声喝道:“为什么案发前一日,有人看到你在被害人的亲戚家?”

  杨群发傻了,一直紧守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终于交代,在与被害者离开亲戚家后,起了歹念,强奸杀人。

  从警25年,蔡仲飞把上百名命案犯罪嫌疑人送上审判台。“我们的工作就像在封闭、黑暗的屋子里,找鸡蛋壳上的一条裂缝。”他说,秘诀只有一个,不断地摸索,直至找到犯罪分子最脆弱的一点。

  多年审案,蔡仲飞总结了一套“煤炉理论”——“审案就像点煤炉,风扇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关键是把握一个度。”

  去年除夕前夜,杭州康桥村发生一起情节恶劣的命案,在村里开浴室的一对夫妻被人残忍杀害在浴池里。凶手杀人后抢走几十元浴资。不久,潜逃至安徽宣城的嫌疑人吴相龙被抓获。专案组负责人给蔡仲飞打电话,“我们就觉得是吴相龙做的,可无论刑警怎么问,吴相龙就是不说话……”

  为什么?蔡仲飞走进审讯室,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了吴相龙身旁聊起了家常。吴相龙爱面子。他当过兵,复员后分到国有粮站工作,在当地人眼里是个体面人。后来国有粮站倒闭了,吴相龙到杭州踏三轮车。可钱没赚上,三轮车却接连被偷了三次,回家路上又遭人抢劫。

  吴相龙疼儿子。读高三的儿子争气,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可他却连儿子的学费都拿不出。他想到了抢劫。

  蔡仲飞自己掏了1000元,寄给吴相龙的儿子做学费。第二天,当面把汇票递给了吴相龙。吴相龙看了,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他朝蔡仲飞喊了声:“老哥……”

  轰动一时的大案,破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白脸包拯”蔡仲飞 本报记者 余勤 通讯员 李坚 徐佳 2007-11-29 48256F32002924A6482573A0004F1B17[A1-余勤≈A5-李坚 徐佳≈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