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中国首幅月图”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千年奔月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 标题新闻
· “中国必会将自己的宇航员
送上月球”
· 揭秘“嫦娥看月第一眼”
· “开辟了中国宇航事业
的新纪元”
· 1969年7月16日至24日,人类完成了首次登月任务。3名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的“阿波罗”11号飞船于7月16日升空,并于7月20日飞临月球,人类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月球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揭秘“嫦娥看月第一眼”
  26日9时41分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公布。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表明,在此基础上,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像也已制作完成。

  “中国第一幅月图”如何诞生

  第一幅月图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负责研制的CCD立体相机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轨道上,通过推扫拍摄,图像数据传回后,由地面应用系统进行处理,制作完成。

  从11月20日开始,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开机工作。拍摄时,在同一台相机中采集了前视、下视和后视三幅图像。

  拍摄获得的图像通过卫星上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有效载荷数据处理系统存储、编码,然后传送到卫星发射机,通过定向天线向地球发送,位于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国家天文台的两个地面数据接收站负责数据的接收,再传送到国家天文台北京总部进行数据预处理和进一步的加工,包括拼接、校正和三维图像的合成,得到现在所看到的图像。

  此次公布的第一幅月图,共对19条卫星轨道探测图像进行拼接。

  三维图像可适时传回地面

  采集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信息的过程是:在北京中心的组织调度下,先要把卫星的姿态调整保持好,然后通过遥控指令打开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对月球进行拍摄。如果卫星这时处于地面测控站可见弧段时,就能够通过对准地球方向的数传定向天线,将数据信息适时传回地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与过去的航天测控任务不同的是,嫦娥一号卫星在远距离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存在着信号在空间衰减大、信道余量较小、地面接收困难等难题。为确保可靠接收科学数据,我国专门研制了口径为50米和40米的大型数据接收天线,分别安装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天文台站,具备了距离40万公里、码速率3Mbps的数据接收能力。

  将对“嫦娥一号”长期管理

  以月球图片正式对外公布为标志,嫦娥一号卫星在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后开始实施的各项在轨测试任务已基本完成。

  王也隽说,在这些测试中,针对星上携带的CCD立体相机所做的测试内容相对更多一些。飞控中心发送遥控指令,打开相机开关,对月球表面进行拍摄,地面在接收到相机获取的图像信息后,不断调整相机的拍摄参数,以获取效果更好的月球三维图像。

  “嫦娥一号卫星的长期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王也隽说,“一是要维持好卫星的运行轨道,在卫星轨道因月球吸引降低的时候,要及时把它调整到原来的高度;二是要让卫星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果卫星发生‘感冒发烧’的症状,就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它尽快‘恢复健康’;三是要配合地面应用系统做好有效载荷的管理工作,各种仪器该开时开,该关时关。” (综合新华社消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中国首幅月图”特别报道 00004 揭秘“嫦娥看月第一眼” 2007-11-27 48256F32002924A64825739F004A06FA[A0-新华社记者≈B1-俞剑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