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公共体育设施将免费向公众开放
· 每年3月5日为浙江省志愿者日
· 公益服务:气象工作的首要责任
· 龙虎大旗
竖起来
· 上文化共享网更加快速了
· 杭州举行宣传十七大广场演出
· 我省三分之一中心镇初具小城市规模
· 让民工子弟走出另一种孤独
· 企业欠薪 银行“留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民工子弟走出另一种孤独
金敖生
  一名11岁的民工子弟,在学校里因城里同学不跟他玩,感到十分孤独,便“偷”同学的钱,用这钱去“买”同学与自己玩,一元钱半个小时。本报11月23日报道的这个民工子弟的非常之举,让人震惊,五味杂陈,心堵如山,感慨唏嘘。

  浙江有1700多万民工,他们的孩子原先多是“留守儿童”,在家里因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享受不到至亲的温情,而感到十分孤独、寂寞,他们日盼父母归,梦中泪双流。近些年,城市管理者克服种种困难,下大力气解决了民工子弟入学问题,有的地方还建起了非常漂亮的民工子弟学校。许多在城里已站稳脚跟的民工,借此“利好”,将孩子带到身边。然而,一些民工子弟在城里走进了另一种孤独: 在学校里,一些城里孩子冷目相对,平时不与他们说话,不跟他们玩闹,让他们感到孤独无趣,心情压抑;放学回家,同样没有玩伴。他们在人流如潮的城市,仿佛生活在孤岛一般。

  民工子弟在城里遭冷遇,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政府和社会都十分关注民工问题,民工越来越得到社会尊重,但一些人依然对民工投去“另类”目光,一些城里孩子在学校对民工子弟的态度成了父母的“翻版”。不少民工子弟穿着普通,说着外乡话,脸也没城里孩子干净,成绩因“底子”薄也没城里孩子好,有的甚至在穷乡僻壤“野”惯了有点顽劣之性,这些也成了城里孩子不理民工子弟的“理由”。

  现代科学表明,孤独对人的心理伤害很大,心灵稚嫩的儿童尤甚。如果孩子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会产生自卑,造成的后果一是孩子内向,二是孩子变得攻击性强。孩子的这种早期经验会对他的一生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让民工子弟走出另一种孤独,在异域他乡放飞心情,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应该成为每个城里人的事。

  作为父母,能否身体力行,善待外乡人,多叮咛孩子“和民工子弟交朋友”;作为教师,能否多关心民工子弟,时常留意民工子弟的心理变化,提倡城里孩子与民工子弟做伙伴;作为学校,能否多开展“夸夸我的家乡”之类的活动,让本地学生和外乡孩子交流情况,增进了解,消除隔阂;作为社区,能否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城里孩子和民工子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在笑声中让孩子们心近情融,互成朋友;作为社会的其他方方面面,能否进一步营造关爱民工及其子女的良好氛围,请每个城里人以开阔的胸怀,阳光的心态,灿烂的笑容,去接纳来自异域他乡的手足同胞。

  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民工子弟走出另一种孤独。让他们稚嫩而敏感的心灵,感受到城里人的友爱和温情。让他们与城里孩子一样,笑得欢畅舒心,明媚动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让民工子弟走出另一种孤独 金敖生 2007-11-26 48256F32002924A64825739D002CE020[A2-金敖生≈B1-张永贵≈B1-陈志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