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七成大学生
愿意网上参政议政
· 在百姓生活中推广环保理念
· “武大郎”来到福利中心
· 有人靠乞讨
盖起三幢楼房
· 毕业后,你会成为“校漂族”吗
· 董崇文同志逝世
· 少女铜像警示碑文征集昨揭晓
· 上海:“艾滋病七成高学历”不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学生的校园依赖情结难解怎么办?
毕业后,你会成为“校漂族”吗
  主持人:有这么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仍然留守校园,和在校生共用学校资源,成为“校漂族”。“校漂族”出现于上世纪末,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有迅速壮大之势。

  在杭州下沙大学生论坛上,一个关于“校漂”的讨论帖引来网友的热议。大家彼此交流:毕业了,你会选择“校漂”吗?

  “校漂族”的几种类型

  主持人:“校漂族”的生活和追求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几种各具特点的类型。

  学习型——这一类所占比例最高,约占“校漂族”的一半左右。他们“漂”在校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研、自学考试或者准备出国,因为学校里的学习环境较好,既可以在食堂吃饭,还能在图书馆查资料,既省钱又方便。

  逃避型——他们要么家庭条件优越,要么心理素质较差,不愿意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宁愿生活在宁静、闲适的大学校园,花着父母的钱。

  暂缓型——他们大多心气较高,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位,又不愿从事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于是暂时“校漂”继续求职。

  恋爱型——这一类型多为男生已毕业,而女朋友仍在上学,希望用这种方式守护爱情,期待将来开花结果。

  经济型——有些刚刚参加工作但生活还比较拮据的大学生会选择“校漂”,因为学校附近的消费较低,从而成为一种节约生活成本的方式。

  “校漂”是否可取

  主持人:在讨论中,一些网友说自己正“漂”在校园,有的则说很想毕业后选择“校漂”。更多网友则表示应当正确、理性地看待“校漂”,毕竟校园不可能是永远的避风港。

  cop1025:其实“校漂族”也蛮好的,可以多享受一下美好的大学时光。

  周口士:我也许会成为“校漂族”,学校里学习氛围浓厚,图书馆的资源充足,食堂消费也便宜。

  溪·石:社会是现实残酷的,但也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应该逃避,要勇敢地去为自己创造灿烂的明天!

  旭迪:人终究是要进入社会的,读大学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校漂”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可取,因为高校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豆豆.com:有些人一碰壁就选择逃避,回到学校继续温室一般的生活。其实他们的承受能力太弱了,社会这个课堂教给我们的东西会更多。

  如何解决“校漂族”问题

  主持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陈冲和学生在对杭城下沙、滨江、小和山3大高教园区进行深入调查后,撰写了《究竟“漂”向何方——在杭高校“校漂族”现状与调查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前不久被团中央评为2006年度全国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报告认为,“校漂族”的出现已经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加重了自身和他人的心理负担,加大了学校管理难度,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造成了国家人才资源浪费等。

  如何多渠道解决“校漂族”问题?陈冲等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学校要加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是解决“校漂族”问题的关键。实行“校漂族”管理的规范化。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把“校漂族”纳入管理范围,帮助他们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利用校园网、电子邮件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利用“未就业毕业生综合保险”为自愿参保的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学校需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对待挫折;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家庭应强化教育和干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相应调整,社会应尽可能为毕业生多提供就业机会。

  (BBS情报员:浙江工业大学 孙江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毕业后,你会成为“校漂族”吗 2007-11-23 48256F32002924A64825739B003D1515[A1-陈扬渲≈A5-孙江丽≈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