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黄酒文化:水乡古城的“金名片”
· 绍兴的传统酒俗与酒习
· 北京涌动“读书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酒诗、酒道、酒俗;酿酒、品酒、话酒。初冬时节,游人们可以在位于绍兴的中国黄酒博物馆里进行千年黄酒之旅,聆听千年黄酒故事。
黄酒文化:水乡古城的“金名片”
■本报记者  章瑞华  金敖生 本报通讯员 茹拥政/文 本报记者 季叶海/摄
  一提到绍兴,人们首先想起的两个关键词恐怕就是鲁迅和黄酒。他们已经成为绍兴的两张“文化名片”。在绍兴古老的光相桥边,酒香氤氲,历时三年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黄酒博物馆——中国黄酒博物馆刚刚开馆。上个周末,记者专门来到修葺一新的黄酒博物馆,从门前广场到室内展厅,从浮雕壁画到酒道表演;酒诗、酒道、酒俗;酿酒、品酒、话酒。这里再现了一个历时千年的黄酒之旅,述说了一个千年的黄酒故事。

  【上篇】  “酿”了三年的黄酒博物馆掀开了红盖头

  初冬,酿酒时节,古城绍兴处处飘逸着浓浓的酒香。

  绍兴被誉为黄酒之都,从来没有哪座城市的历史以及支撑历史的文脉,如同绍兴一般,与黄酒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上溯千年,越王勾践投醪劳师,壶酒兴邦,留下千古传奇;曲水流觞,王羲之醉书《兰亭序》,世人得窥“天下第一行书”风采……可以说,一杯黄酒展示了绍兴的悠久历史人文和绍兴特殊的江南风情。

  还没进入绍兴,记者就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了“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巨幅广告,到了绍兴市区,更是随处可见“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宣传牌。当地人介绍,“跟着课本游绍兴”是绍兴从2005年5月开始推广的,其创意来源于语文课本。据统计,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与绍兴有关的课文达35篇之多,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Q正传》等都可以在绍兴找到课本所描写的实景。

  水乡绍兴是中国黄酒的发源地,作为中国黄酒的代表,今年初,绍兴黄酒的酿制技艺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千年黄酒文化积淀的“黄酒之都”,却没有一座与之相应的展示黄酒厚重历史文化的窗口。“以前,我遇到过不少外国友人,他们对中国黄酒很感兴趣,慕名来到绍兴参观,但是他们看到的却只是一间小小的陈列室里的几瓶黄酒摆设。作为黄酒发源地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古越龙山”的掌门人傅建伟坦率地向记者说起了他的感受。2004年1月,绍兴古运河畔,北海桥一侧,一座总投资4亿多元、规划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中国黄酒博物馆建设正式启动。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了建造一座黄酒博物馆的设想:1993年4月5日,八届全国人大会议提案组收到了一份提案,在古城绍兴建一座黄酒博物馆。提案人名叫徐复沛,是一位花雕工艺美术大师,时任古越龙山花雕酒厂负责人,这是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关于建立中国黄酒博物馆的提案。

  为了充分展示绍兴黄酒的文化精魄,铸传世之作、建艺术精品,记者得知,仅黄酒博物馆的建设和布展规划前后就产生了36个方案。其中,中国美院环境建筑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等五家单位提交的方案,向社会公开征询。2005年3月,以绍兴传统水乡特色为主格调的设计方案最终入选,前前后后,中国黄酒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举行了五次论证会。

  从立意到规划设计再到建造,中国黄酒博物馆彰显着绍兴人对黄酒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以及他们对传承黄酒文化的良苦用心。“绍兴黄酒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厚重,我们希望通过中国黄酒博物馆这个载体把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展示出来,让大家来了之后都感到有所收获:让想看历史的看到历史、想了解文化的看到文化、想了解工艺的看到工艺……”在记者面前,傅建伟透露出他心中的设想。

  今年丹桂飘香的季节,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下篇】 凝越国酒香 聚千年酒魂

  “想不到平时喝的黄酒,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文化!”前不久,来绍兴参加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的百余位著名作家来到黄酒博物馆参观,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站在近4000平方米的黄酒博物馆广场上,记者更是感到酒意浓浓:“品”字形花岗岩石雕屹立在广场前面,其外形取自北魏笔意,铿锵有力,气势非常,预示着来此地可品酒、品史、品人生。一面酒坛垒成的“城墙”古色古香,诗意盎然,它长36米,塞满了936只会“淌”酒的陶瓷酒坛;旁边树着高达7米的木榨,它比真实的木榨机大近3倍,上塑99个酒字,它通身鲜红,巍然屹立,让人联想到来自于黄酒的内蕴力量;广场上还有高4.5米、重达27吨的百年花雕酒器青石雕像。

  据解说员谢绍明介绍,黄酒博物馆广场“品”字形主体雕塑的设计方案,也是经过多方论证才最终确定的。当初有人提议用表现“投醪劳师”这一历史典故作为广场主体雕塑,但考虑到主题表现上过于写实,因此最终确定选用“品”字形雕塑的最新设计方案,意为品酒、品史、品人生,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新建的黄酒博物馆馆舍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由序厅、酒史厅、酒业厅、酒艺厅、酒俗厅、酒窖、广场等组成。在序厅,有两幅面积共100平方米的锻铜浮雕壁画——“中国黄酒演义图”,记录了从原始社会以来,上下五千年黄酒发展史上的50个著名故事。在酒史厅,可以看到黄酒历史的详细演变。酒艺厅用三维幻影展示黄酒从一缸米到成品酒的酿造过程,惟妙惟肖。而酒俗厅里的酒道表演和花雕工艺演示,更是增强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地下的酒窖是藏酒的地方,游人购酒后不用马上带走,而是由黄酒馆代为保管,等客人什么时候要了,再来取。为了使游客充分融入黄酒文化,切身体验黄酒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特色功能设计上,博物馆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游客只须投入硬币,大屏幕即可演示黄酒制作的整个过程,演示完毕,一瓶地道醇香的黄酒会自动向你捧出。

  一路看来,黄酒博物馆像一枚华美的印章,钤在古城北处,给这座城市平添几分“酒味”。在这里行行停停,细细看看,你会感到数千年的酒香从远古飘来,醇香的黄酒浸溶着古城的千年人和事。

  记者看到,博物馆有一组根据嵊州小黄山遗址仿制的原始时期人类的生活场景。小黄山遗址经考古测定年代为距今8000-10000年,从出土的大量陶器、稻谷遗物和一些食物加工场所推测,绍兴黄酒以谷米酿酒的历史可能已上万年。

  绍兴自越王勾践建城之时,就与黄酒紧密相联。史载,越王勾践被吴国所败,三年后从吴回国,实行了以酒奖励生育政策:“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小猪)。”以添劳力,使国强盛。越王勾践出师伐吴时,父老乡亲向他献酒,他把酒倒在位于城南的投醪河上,与出征将士迎流共饮,士卒因而勇气百倍,最终取得胜利,一雪国耻。

  黄酒书写了绍兴古城千年风流。在博物馆,你会读到许多绍兴名人与酒的故事——

  王羲之与40多位好友列坐溪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他乘醉写下《兰亭集序》,龙飞凤舞,遒媚劲健,字字玲珑,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人尊为书圣。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从山阴道上走出去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一生喜酒。邀李白对饮,不巧没带酒钱,竟解下当时官员佩带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从而留下“金龟换酒”的美谈。

  公元1151年春天,陆游在沈园与前妻唐婉邂逅。唐婉置酒叙情,面对杯中黄酒,陆游往事依依,感伤不已,挥笔在粉墙上写下千古绝唱——《钗头凤》。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虽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生活十分潦倒。他将酒引为知己,酒也成了他艺术的催化剂。他常在醉中作画吟诗写戏,醉眼朦胧间灵思涌现,成了文学史上的“醉酒奇才”。

  对绍兴酒情有独钟的秋瑾,在民族危难之际奔走四方,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她常把酒拔剑,赋诗抒怀,表达特立独行的品行和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走出展厅,一对越乡儿女正在博物馆广场举行婚礼。在大伙的声声祝福中,新郎新娘为现场来宾斟上了醇香的绍兴黄酒。大红的喜字摆在台上,醇厚醉人的“状元红”、“女儿红”,新郎新娘交换刻有自己名字的花雕酒坛,人们沉醉于充满了古朴之美的黄酒风情之中。诵酒词,唱酒歌,行酒礼……古老而传统的黄酒文化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完美诠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黄酒文化:水乡古城的“金名片” ■本报记者  章瑞华  金敖生 本报通讯员 茹拥政/文 本报记者 季叶海/摄 2007-11-23 48256F32002924A648257398000A51E8[A1-章瑞华≈B1-黄采君];浙江日报000132007-11-2300018;浙江日报000132007-11-23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