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老欧洲”的关系曾经因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跌入低点,随着默克尔取代施罗德、萨科齐接替希拉克,双方关系逐渐缓和。欧美关系是否又迎来了一个“蜜月期”?欧美的“蜜月”是否能够波澜不惊?
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利华、中国传媒大学法国问题专家刘昶等专家,请他们拨开欧美“亲热”的“迷雾”,去解析欧美亲近的更深层次的心态。
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对外政策当中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自己的政治倾向,比如,和希拉克相比,萨科齐自己非常喜欢美国。此外,政党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利华分析说,德国前总统施罗德是社会民主党派背景,和美国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希拉克尽管是“右派”,在对美问题上,也向左派靠拢。但是,现任的萨科齐和默克尔都是不折不扣的右派,从政党背景看,其本身就有亲美的趋势。
“不过,作为国家首脑同时必须要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比如,法国亲美也是有限的,一旦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法国依然会向美国说不。”
有专家表示,许多人认为,如果法国现任总统是希拉克,他也会修补和美国的关系,因为这符合法国利益。法国的国家利益并不希望处处与美国唱反调,也不希望事事以美国马首是瞻,法国只是希望在美国政策和法国严重相悖的情况下,法国会反对美国。
此外,张利华指出,虽然目前,在伊朗核问题方面,欧美似乎显示出了越来越多共识,然而,这个问题很像当年的伊拉克问题,欧盟在中东有着重要的石油利益,美国一旦开战,欧盟国家会如何表态变数很大。
此外,欧元崛起对于美元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随着加入欧盟的国家越来越多、欧盟势力越来越大,欧美之间在各个领域必然有竞争,即使欧盟希望和美国修好,面对竞争,也不可能像二战后那样完全听命于美国。
“欧盟也在努力推进自己的建设,使自己在国际事务当中发挥独立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问题专家刘昶表示,欧盟联合,目的就是想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如果美国尊重欧洲,欧盟和美国的关系可能会更好,但如果美国仍希望自己说了算,未来情况仍不好估计。
“所以,千万不要被眼前的亲近所迷惑,欧美不可能成为‘亲兄弟’。”张利华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