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国内要闻
3  4  
PDF 版
· “嫦娥一号”运行11天“体检”合格
· 我国保存了58个民族群体
(含民族支系)DNA样本
· 未来三年中国航天将全面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 万人歌唱祖国
· 四家报纸部分广告发布业务被叫停
· 又有流星雨来临
· 黑龙江黑河段18日全面封江
·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和落实
· 舞台剧《红楼梦》遭恶搞
· 香港第三届区议会选举举行
· 陕西朱鹮东渡
· 蓝藻的亏不能白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宝黛穿欧式礼服读《西厢记》,黛玉跳着芭蕾去葬花……
舞台剧《红楼梦》遭恶搞
  大型舞台剧《红楼梦》近日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这出号称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的剧目,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舞台表演上也是“恶搞”不断,不仅引发了诸多争议,实际演出的效果也不尽理想。

  足球场上演绎《红楼梦》

  11月10日、11月11日两晚,上万观众冒着瑟瑟寒意来到上海市虹口足球场,期待一场与经典名著的露天“约会”。

  这是一台超大规模的“舞台剧”:现场可容纳近3万观众,环形舞台面积达3000平方米。

  演员阵容堪称不凡:知名演员斯琴高娃、雷恪生、吕凉,选秀新人张殿菲、李旭丹,港台演员温碧霞、吴佩慈等,各路明星汇聚一台。

  而执掌舞台剧《红楼梦》的导演陈薪伊,更是一直以大气磅礴的风格与对历史的理性思辨而著称,曾入选“百年话剧名人堂”。

  不过,演出开始后,空旷的舞台和对原著的大胆改编却让观众大跌眼镜。开场时上座率约有7成,随着演出的进行,陆续有观众开始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红楼梦》曲终人散时,球场内只有两三成观众仍在坚守,多数观众放弃了散场后主办方提供的免费班车,选择了提前退场。

  记者注意到,演出开始后仅仅十几分钟,场外“黄牛”们的声声吆喝中,就喊出了“880元的门票,只卖10块钱”。

  手法时尚却尽失底蕴

  投资巨大、明星荟萃的《红楼梦》为何不能吸引观众?

  关键在于,导演试图用现代视角、现代语言乃至现代时尚重新解读这部中国最伟大的文学经典,服装上也极尽奢华,却没能把握住《红楼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表现手法也欠妥当。

  搭建在足球场中央的全景舞台与观众离得太远,观众无法直接看到演员的表情甚至动作,只有借助平日里播放足球赛事比分的大屏幕才能看清楚演员的表演。有观众抱怨“连演员也找不到”,舞台剧的魅力尽失。对于《红楼梦》这样以个人情感交流为主的剧目来说,如此宏大的场面无异于一味毒药。

  剧中,宝玉、黛玉身穿欧式豪华礼服共读《西厢记》;黛玉葬花不用“荷锄”却跳起了芭蕾舞;元春的豪华头饰重达10公斤,被压得直不起腰来……确实够现代,够时尚,但这样的《红楼梦》,多数观众难以接受。

  一位女网友在论坛上表示,“太注重形式了,没有一点《红楼梦》的感觉,演员像一朵朵牡丹花全场乱跑。”

  为了煽动现场气氛,上海相声演员周立波所扮演的薛蟠不时用英语或上海俚语插科打诨,甚至说出了“当我很小很小,还是一只小小鸟的时候……”这样令人费解的台词。诸如用剧中人说出“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之类的相声手法,虽然也能引起一些观众的笑声,但同故事主旨的严重游离却让人感到不伦不类。

  最大的争议来自对原著的另类解读。剧中安排“王夫人和薛姨妈”为了巩固王家在贾府中的地位,造假作恶,联手断送宝黛情缘,硬是把一出千古悲剧变成了“两个女人的阴谋”。

  陈薪伊导演表示,她试图颠覆《红楼梦》在观众心目中“浪漫唯美”的印象。“红楼里面充满了现实社会里的阴谋,一切的浪漫都有着它的动机。”

  对此,观众武先生认为,《红楼梦》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才成就了其经典地位。“如此解读和改编,让《红楼梦》变成了庸俗的市井闹剧,太浅薄了”。

  改编名著不要“以不肖度圣贤”

  其实,舞台剧《红楼梦》引发的争议并非孤立现象。

  近期,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成为热潮。多家影视公司争相改编古典名著,风波不断,以至于有人写诗批评说:“江湖代有才人出,扬名立万争朝夕,重拍风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乱失蹄。”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张生泉认为,这次舞台剧《红楼梦》的改编,结果是“忧大于喜”。“希望我们的经典不要这样去解读、去折腾”。

  红楼梦研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冉冉指出,重读《红楼梦》,是当下传统文化热中的现象之一。然而,最近兴起的这种重新解读的热潮,颇有舍本逐末之嫌,无助于凸显名著价值,也不能帮助当代读者和观众亲近传统文化经典,并非“名著之福”。

  在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名著改编再热可以理解。但为何诸多改编同原著的精髓“渐行渐远”,甚至变成“折腾经典”?艺术家们大有必要在向文学名著发起“冲击”之前,先扪心自问:这种改编、创新会不会“以不肖度圣贤”?能不能帮助当代人理解传统精义?又究竟能为普及和弘扬传统文化作出多少贡献?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据新华社上海11月18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国内要闻 00003 舞台剧《红楼梦》遭恶搞 2007-11-19 48256F32002924A648257397004AF8AE[A0-新华社记者≈B1-顾国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