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对工资有多大决定权?企业给工人开多少工资才合理?在浙江温岭市,一些民营企业的工资不再由企业主单方“定价”,而是由工人、企业主和行业工会公开“谈判”决定。
记者蹲点调查发现,这一制度创新,开始建构起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有效缓解了一度蔓延的“民工荒”。
工资谈判:工人和企业主的“对话”
从今年7月初,新河镇羊毛衫行业的工人代表、经理代表、行业工会代表,经三轮协商谈判,最终在9月11日签订提高工价标准的协议,工价提高幅度在5%至12%之间。
温岭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郑建军介绍说,近几年来,市总工会组建了羊毛衫业、泵业、帽业等行业工会。经“工资谈判”签订的行业工价标准协议书,经过企业职代会审议通过后,要报市劳动人事局备案,作为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附件。这意味着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效力是同等的。相关企业的工人工资不能低于协商标准。工资协商机制一般每隔半年启动一次,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修订工价。
低薪之弊:“工人不满、老板头疼、政府担忧”
在温岭市,说起“工资谈判”的由来,当地政府和工会领导都坦言:这是被日趋尖锐的劳资矛盾逼出来的!
泽国镇民营企业多达4000家,涉及轴承、水泵、汽摩配件等13个行业,外来农民工超过10万人。由于前些年工资一贯由企业单方“定价”,同一行业内工人“跳槽”频繁,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矛盾丛生。
低薪,最终使外来农民工选择了“用脚投票”,部分企业一度出现严重的“用工荒”,有的企业农民工走了近一半。企业正常生产和订单交货受到较大影响。低薪的结果是“工人不满、老板头疼、政府担忧”。
温岭市总工会主席叶其泉说,现实矛盾表明,“强资本、弱劳动”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更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急需进行制度创新。“工资谈判”的利益协商机制便应运而生。
据温岭市劳动部门统计,行业“工资谈判”机制建立两年多来,工人停工、上访事件显著下降,农民工队伍也得到稳定。
“洼地效应”:工资增长机制化解“民工荒”
在新河镇塞外明珠服饰公司,刚从广东东莞转来的湖南籍农民工江晓云对记者讲述了她从珠三角转投长三角的历程:“农民出来打工,就讲两条:一是看工资高低,二是看老板是否关心、尊重职工。一句话,哪里挣钱多待遇好,我们就到哪里去打工。”
新河镇羊毛衫行业工会副主席陈清福说,自2003年试行工资民主协商制度以来,新河镇的工人工资逐年提高,到2006年,当地农民工工资提高到每月1500元左右(8小时工作制),因加班赶工,农民工的实际月收入普遍在2200元左右。工资不断提高,最显著的变化是“民工荒”得到化解,目前全镇羊毛衫行业的用工已能够保证。
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说,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其根源之一在“权益荒”,基本表现是“工资低、保障缺、维权难”。温岭的工资协商机制,着眼于重构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据新华社杭州11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