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农民文化送进城 市民争相来观看
· “为伢村里鼓鼓掌”
· 浙江农民“种文化”现象引发专家热议
· 要把欢乐的鼓声敲得更响更久远
· 今天的农民让人刮目相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农民“种文化”现象引发专家热议
——农民“种文化”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徐园 实习生 杜凌燕
  浙江农民“种文化”秋收庆典,引来了京沪浙社科界专家和中央媒体新闻界人士的关注。今天上午,农民们原汁原味的热情表演,让他们深受感动和振奋。下午,一场有关浙江农民“种文化”现象的研讨会紧接着秋收庆典举行,专家们纷纷各抒己见,深入探讨“种文化”的意义和对这一新文化现象的期待。

  文化的源泉在农村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农民在“种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认为,农村是文化的源泉,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其实是唤醒了“沉睡在农民身上的文化生命力”。

  “现在我们说文化好像大都说城市的文化,其实文化都是萌芽、成长在农村,繁荣在城市,大家回顾一下我们的书法、诗、词,哪一样不是起源于农村?”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最近去了一趟嵊县,他发现,一个县竟有100多个越剧团,一个村有两三个越剧团,而且这些越剧团走出嵊县走出浙江,走向了全国全世界。他深有感触地说:“上海是个越剧城市,而越剧就是浙江农民那儿来的。而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大部分是农民创造的,即使现在,很多作品都是农民首先创造起来的。因此,农村依然是我们文化的源泉,农民能够创造文化。”

  问题在于,以前,大家一心一意赚钱去了,先解决温饱问题。如今,农民解决了温饱,开始过上了小康生活,在这个时候,文化需要开始凸显。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谢国明认为,农民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跟文化有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这时组织“种文化”活动,正是一个良好的切入时机。

  “种文化”为农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了他们日益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欲望。正如新华社的传媒专家陆小华所说,“种文化”是一种唤醒,它唤醒了沉睡在农民身上的文化生命力,让它强起来,大起来,成为一种力量。

  “种文化”改变了人的生态

  麻将少打打,家庭就少吵架,离婚就少了。农民通过文化享受到快乐和幸福,享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合作。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认为,“种文化”活动的价值在于形成了一个农民“种文化”和文化提升农民素质良性互动的机制。一方面“种文化”活动能够提升农民的文化积极性,使农民享受到文化的快乐、文化的幸福、文化的重要。而另一方面,这些农民从小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从小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能真正使农村成为希望的田野。如果9亿农民素质提升了,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就会有极大的提升。

  “农民‘种文化’最有意义的地方是改变了人的生态,人与人的关系。”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由原来的集体主义变成了相对个人主义,就业看个人,考试都看个人。怎么重建社会关系、人际和谐?通过“种文化”能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谐关系。文化“种”好了,友谊、爱情的空间拓展了,妇女的地位会得到提高,道德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而陆小华认为,“种文化”给执政、理政提供了新的思路,理政过程中很大部分是教化,而“种文化”通过文化活动来实现对农民的教化。

  上午看了《篮球宝贝》这个节目,新闻战线杂志总编杨良化特别感动。从篮球宝贝们欢快的笑脸、放纵的舞姿上,他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浙江农民对生活的信心,对新事物的开放的心态。杨良化认为,“种文化”将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加强感情联系,缩小城乡差距。

  要让“种文化”长盛不衰

  专家们认为,“种文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要紧的是要让它蓬蓬勃勃,长盛不衰。

  顾益康说,我们要研究农民“种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把这个研究透了,就能够顺着农民的内在要求,创造一个好的外部条件。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昊认为:“‘种文化’不能窄化,要包容;也不能泛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不能异化,不能脱离农民现阶段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发展老百姓能够接受、能够理解、能够入脑的东西。”

  清华大学历史博士魏万磊赞成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保持“种文化”的内在动力,通过促进农村文化与城镇企业的结合,形成长期合作共生的双赢机制。邓伟志说,嵊县农村唱越剧的农民收入是普通农民的两三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不少专家指出,在“种文化”过程中,要防止把“文化”变成单纯的“文艺”,应当重视对当今人们生活影响很大的网络文化和科技文化。顾晓鸣强调,要考虑网络时代的文化样式。如今,动漫、博客、播客,还有MSN都出来了,改变了人们的话语状态。我们要重视科技的力量,使农民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农民创造更大的文化视野。而在进行文化创造时要特别注意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结合,他把漫长历史里沉淀的文化结晶形象地比喻为“舍利子”,提出,要把凝结的“舍利子”变成文化精品走向全世界。

  当专家们谈到政府、企业、社区、农村等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共同把农村“种文化”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时,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童芍素表示,浙江已经打算从制度性安排上把“种文化”的活动持续下去,让“种文化”成为浙江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为了把它做好,各个方面,包括宣传部、文化厅、文联、社联、体育局等等已经做了一些初步的考虑,将由省委宣传部发挥组织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种文化”。

  (本报杭州11月11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特别报道 00006 浙江农民“种文化”现象引发专家热议 本报记者 徐园 实习生 杜凌燕 2007-11-12 48256F32002924A648257390004B9FB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