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自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历史新高。
此次上调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分析人士认为,原本属于猛烈的政策工具逐渐成为常态,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升至新高,都说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央行政策调控力度日渐加强。
“由于我国利率机制不完整,贷款机构对利率不够敏感,面对流动性过剩现状,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这类数量调控型的货币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已成常态。”经济学家樊纲说。
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前9月人民币新增贷款3.3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新增3.18万亿元的水平。央行此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严峻。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调至历史新高也体现出央行进一步加大货币调控力度的决心。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曾表示,央行吸收流动性的措施起到了作用,但总体力度还不够,还可以加大力度。
对比央行此前发布的两份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发现,与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的表述相区别,三季度报告新增了“适当加大调控力度”的表述。
不过,专家指出,仅靠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不能根绝流动性过剩的内生因素,还需要外贸、财税等更多综合措施共同发力。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仅仅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措施,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
“造成当前国内流动性总体偏多的直接原因来自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从深层次看则与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密切相关。”樊纲说。
央行指出,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继续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产业政策,适当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据新华社1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