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南湖农民要将“祥龙”舞出彩
· 庆典上敲起威风锣鼓
· 一路跳进杭州城
· 我省明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考时间确定
· 临海农民“种”出一批文化产业
· 三门“诚信考场”
交出满意答卷
· 创中国绘画拍卖世界纪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幅剪纸二百元  一个大鼓七十二万
临海农民“种”出一批文化产业
  本报台州11月7日电(记者 洪卫 临海市报道组 周桂林 陶晓庆) 今天上午,来自杭州的陈炳贵一家4口参加临海举办的江南长城节活动,他们来到了临海城区的西门古街,观赏着这里正在举办的传统手工艺展演。正在现场表演的是来自临海市括苍镇的张秀娟,她只凭着手里的一把普通剪刀,在几分钟内剪出了活灵活现的“荷花童子”图案。陈炳贵忍不住掏出200元钱,买下了这幅作品。

  张秀娟是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参赛村、括苍镇张家渡村的文化带头人,过几天她还要在杭州举行的农民“种文化”百村赛颁奖仪式上亮相。在开展“种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她一直在思考,要让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海剪纸能够长期传承下去,仅仅靠政府的资助是不够的,应该让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她风趣地说:“如果剪纸艺术能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那么,鸡生蛋,蛋孵鸡,就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如今,张秀娟已经在当地建起了两个剪纸工作室,她自己编撰的剪纸教材还进入了当地中小学的劳技课课程。张秀娟高兴地告诉我们:“我自己剪的普通作品现在一般可以卖200元左右,我带出的徒弟的普通剪纸作品也能卖个十元二十元呢。”

  临海剪纸正在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而在邻近的白水洋镇,吸收了临海剪纸艺术形式的双港宫灯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白水洋镇双港办事处溪岸林村,村民张英虎、林三弟等先后创办了彩贺宫灯厂、燎原宫灯厂等7家企业。镇领导告诉我们,“种文化”活动“种”出了灯笼产业,现在,白水洋镇的双港灯笼生产基地已经是国内灯笼生产量最大的基地,生产旺季时日产灯笼2万多对,产品远销到俄罗斯、美国、西欧、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类似,在农民“种文化”活动中,邵家渡鼓、杜桥大鼓等民间文艺形式广泛推广,也催生了临海市邵家渡街道的大鼓产业。据该街道枧桥董村村民董恒丹介绍,全村有50家制鼓户,产品种类有十几种,尤以制作大鼓闻名。最近,为普陀一个客商制作的大鼓,一个就卖了72万元。如今,邵家渡人制作的直径三米以上的大鼓,还远销到韩国、日本等地,今年以来已销出上千只。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临海农民“种”出一批文化产业 2007-11-8 48256F32002924A64825738A002633B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