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民工诗歌走进“文学殿堂”
· 民工诗歌创作有待更上一层楼
· “诗歌改变了我的命运
和打工生活”
· 民工诗歌正在纠正着文学的贵族化倾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诗歌改变了我的命运
和打工生活”

  “记得那天是杭州入夏以来最炎热的一天,中午12点半,我吃过中饭刚走进办公室,只听见有人敲门,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口很浓的诸暨方言。他就是西芒,肩上搭条毛巾,一手提个带盖的茶杯,一手拎了一只塑料编织袋。他一面擦着汗,一面打开那只编织袋,让我吃惊的是,编织袋里竟是整整一袋诗稿,一数共有9本。”

  周末下午,在丹桂飘香的江南文学会馆大院,说起五年前初识我省著名民工诗人西芒的场景,专程赶来参加“浙江省首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个人作品研讨会”的省“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王金虎这样向大家介绍西芒。

  西芒今年53岁,1954年出生在诸暨同山镇吉水坑村。他从小随乡亲在田间耕作,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父亲憨厚老实,一生祈求平安做人,所以儿子一生下来,就取了个永安的名字。一边向记者递上他写作出版的《西芒诗选》,一边向大伙介绍起了自己的身世。三十岁那年,西芒与妻子一起,携带着只有一岁的女儿,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开始了漂泊创业的日子。

  “走远方难,难如过大海/不走也愁,要走也愁/走了一路尴尬,不走一生忧伤/……走远方难,难如上青天/走了一生无悔,不走一生牵挂/去远方为的是寻找失落的诗魂/走远方是为了实现一生的宏愿。”翻开《西芒诗选》,一首《走远方》的诗歌真实反映了当年作者离家时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在浙北水乡湖州,他学会了修理手表。之后,西芒携妻带女来到杭州,干起了修自行车的活儿。他没正式拜过师父,平时看到有人修车他就站一边看,一边又自己捣鼓,最后他自己也搭了个铺子,修起了自行车。今年年初在杭州城东秋涛路294号,记者看到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自行车修理铺,杂乱无章的铺子里不仅摆着各式各样的修车工具和自行车配件,架子上还堆放着厚厚一叠书。修理铺的主人就是西芒,那叠书就是他刚刚出版的《西芒诗选》。

  得知记者来访,憨厚的主人来不及脱下手套,就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他身着一件半旧的黄色皮衣,袖子上沾满了油垢,里面的灰色线衫露出半截领子,皱皱的。当目光游移到他的双手时,记者真正被震撼了:这双手曾拿过锄头,拆过很多钟表,摸过无数自行车轮,如今手背上已经瘢痕累累,而正是这双手,向我们传达着打工生活的苦与乐。西芒文化程度不高,仅读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诗歌的热爱,他从小酷爱写诗,虽然身在山野,心却梦想着文学的殿堂。平常的日子,陈永安一边修车,一边构思,偶有诗意和灵感,他便会丢开手头的工作,用那双沾满油污的手在香烟纸上写写划划。夜深人静时,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白天记下的文字。他不仅关照自己的生意,也关照身边的人和事。在《小巷的吆喝》里,他这样写道:“小巷深处/赶夜市的小贩们/我远远听见了一声声醉人的吆喝/从巷头望去长长的巷尾/轻歌连着一串串轻歌像金项链挂在小巷/笑语挨着一片片笑语如碎银撒在小巷……”想不到这样富有意境的诗句居然出自一位民工之手。

  为了参加今天的作品研讨会,西芒中转了三次公交车,早早从自己做工的摊位上赶到了会场。“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够举办我的个人作品研讨会,我也没有想到我的诗歌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到会指点。”在记者面前,一向朴实寡言的诗人连说了两遍“没有想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改革开放让我走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山村,诗歌改变了我的命运和打工生活。”离开故乡出外21年来,西芒边打工边写诗,至今已创作诗歌700余首,作品先后刊登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浙江工人日报》等报刊。收集了他多年来创作的109首诗歌的《西芒诗选》终于出版了,激动之余,便把自己的诗集摆到了铺柜最醒目的地方。西芒告诉记者,平时除了修车,也与路过的诗歌爱好者交流信息,一来二往,他的修车铺还售出了110多本自己的诗集。去年,他还被吸收加入了杭州市作家协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诗歌改变了我的命运
和打工生活”
2007-11-2 浙江日报000132007-11-02000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