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0月30日讯 (记者 高丽敏 通讯员 曹婕)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是培养未来领袖?在今天召开的2007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有关人士一抛出观点,就引起哗声一片。
“这不是推崇精英教育,恰恰相反,未来领袖的含义很宽泛,社会各行各业的带头人、一家之主、玩乐圈的核心人物等等,都是领袖。我们看重的是其中的‘领袖’气质: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勇于创造力、乐于沟通等等。”上海协和双语学校校长卢慧文说得很平静。卢校长举例说,在西方学校里,不设专门的班委会,而由孩子轮流担任门窗看护者、垃圾箱经理、白板管理者等五花八门的职责,由各人分享“领袖”职责而非专人承担,极大鼓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孩子和家长的反映让人觉得,这一看似夸张的命题接受起来似乎并不难。现场来自杭二中等多所学校的近40名学生,接受了一个测验,当被问及是否了解领导力、是否具有领导力素质时,近半数的孩子站在了“不了解,但觉得自己具有一定素质”一方。孩子们还手绘出一张张最佩服的“领袖”画像。会前的一项调查也证实,有超半数的家长愿意孩子成为“未来领袖”。
“都做将军,还有谁当士兵?”“这不是打击一大片吗,那成绩不大好的学生该怎么办?”在现场,笔者也听到一些不同声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领袖”的多元化评价未尝不可,但出类拔萃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样的领袖教育会使学生强者更强,不利于后三分之一学生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