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国内著名的古道
· 省内还有哪些古道
· 杭徽古道:
风景和故事交织
· 一位驴友的杭徽古道攻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徽古道:
风景和故事交织

■本报记者 竺大文 通讯员 张伟星 文/摄
  临安马啸乡浙川村,与安徽交界。程怀福在这个村前后当了40年的村长,现在又受聘于清凉峰管理局,成了设在村里的管理站中的工作人员。除了护林防火,他的一项工作就是登记上山进入杭徽古道的旅行者。

  最近几年,这个偏僻的山村忽然热闹起来了。程怀福说,一个星期,大约有500位徒步爱好者,在村民们见怪不怪的眼神中,经过村里的小道,消失在山林中。村里甚至建起了几家旅馆,当地乡镇还在规划“农家乐”的旅游景点。

  事实上,在媒体和网络上,这条连接浙江和安徽的道路的亮相率,也高得惊人,算得上是江南最为著名的一条古道。

  但是,说到古道的来历,线路的变迁,沿途的故事,却尚有许多不那么为外人所知之处。

  古道处处有

  在临安的县志中,《古道》专有一节,可见处在浙西的临安是我省和安徽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历来道路众多,不仅可以通往安徽,还能通往南京等地。县志中记载的连接安徽的古道就有数条,有从马啸乡往安徽绩溪的,有从黄花岗往安徽宁国的,有从昱岭关往安徽歙县的,这些都应该被称作杭徽古道。

  而其中,县志里描述的最为主要的一条通道,是经过昱岭关的这一条,而不是马啸乡的这一条。据介绍,这条道路全长约420华里,在临安境内的约110公里。路面除越岭石级外,“皆平坦宽广”,一般中间铺砌石板,两边镶嵌卵石。但到了清末民初,年久失修,损坏严重。1933年,杭徽公路开通,部分路段依照古道而建,古道也就完成了使命。

  推理一下,这条道路现在湮没不闻,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的道路和公路多有重复,因此很难看出原貌;一个是地势相对平坦,旅行爱好者会觉得不够过瘾。

  相反,马啸乡的这条道路,跃过海拔1052米的马啸岭,至今仍然只有这羊肠小道可通,也就基本保留了古道的本色。且这一带,正处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区内,风景迤逦,怪石嵯峨,溪流奔腾,再兼古桥、古茶亭点缀其中,飞泉瀑布时隐时现,在一般旅游者那里,将“杭徽古道”的称号纳于名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古道故事多

  所谓古道,究竟有多古呢。

  曾经发现过一块宋代的摩崖石刻,从上面记载的筑道小史不难看出,早在唐代就有先人于此往返,或者是谋官做事,或者是外出经商。

  而村里的几个老人,都对我们讲起差不多相同的一个故事,只是故事的人物有所不同。大意是说,这条道路最早是由一条本领高强的狗开辟的。主人把这条狗放出来,它在山间寻寻觅觅,终于开出了这条道路。我们查了资料,这个主人应该是明代的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胡宗宪。他在1855到1866年间担任过浙江巡抚。他用这条狗往龙川老家送信。

  不过,这大概只能是个传说,是当地人用来形容山道之险的一种方式吧。更为确切的与古道相关的人物,还是众多的徽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几句口诀,生动地描述了徽商向外谋求生路的情景。

  胡适的日记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他14岁那年跟随二哥去上海求学,从绩溪上庄老家出发,经过江南第一关,到余杭一共走了七天,然后再乘船到杭州。可见他走的就是马啸乡的这一条路。

  现在,古道上的许多遗迹仍然见证着当时这条道路上的繁忙景象。立于江南第一关的如来柱,是出门之人的驱魔辟邪之物。离关口不远的“二程庙”是为山下两位程姓商人在此罹难而筑的。两人避难在山崖下,狂风大作,巨崖崩裂,葬身于此。蓝天凹的“徽商洞”是供往来行人歇脚、传递书信的场所。

  应该说,杭徽古道的最终成形,出力最多的是徽商。

  住在古道边

  古道沿途的许多村庄,像浙川村,处在大山的夹缝里,显得耕地特别宝贵。沿途走去,能够见到不少村民都给自家的田地围上了结实的木栏,有的还砌起了带瓦顶的小砖墙,可见他们爱护的心情。不过,现在他们的收入已经主要来自于山核桃、栗子等山货,从村里的房屋看,经济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

  马啸乡山边村的陈金槐已经76岁,年轻时跑过一阵古道。他说,那个时候他送的是邮包,一般有100来斤,一天跑去安徽伏岭镇,在那里住一宿,第二天再背包回来。工资只是比一般的稍高一些,具体多少他已经记不得了,反正是很辛苦。

  他带我们去寻觅村中的古道遗迹,大都已经被水泥路覆盖了。只有在村外,还能找到古道的依稀痕迹。

  那时,从安徽运过来的是茶叶、茧丝、粮食等,运过去的则是布匹、日用品。程怀福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他们还穿安徽过来的麻布衣服。即使是现在,伏岭那边仍然会把山核桃、笋干、高山蔬菜什么的,穿过山路直接运到马啸这边来卖个好价钱。

  对于古道,村民们也逐渐重视起来。颊口的黄道明拉我们去看路旁堆着杂物的凉亭,说要把它腾空,还原本来的面貌。他还把凉亭里刻着的碑文抄写下来,并且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一座桥要一年才能修成,这个地方虽然是偏僻的山野,却也是交通要道,洪水泛滥的时候,将桥冲塌了,使得来往的人望河兴叹,后来大家捐资重建,是乡里的幸事,乃建永乐亭来纪念。

  而对于像黄道明这样的一直居住在古道旁的村民来说,对前人的感念也是不言而喻的。

  古道游兴浓

  马啸这一条古道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不少驴友还会选择在山上扎营,或者借宿村民家中。但程怀福说,山高林深,一定要按照规定的路线,在规定的时间里行走。这也是他在这里登记的原因。

  可惜不少徒步旅行者不太注意,清凉峰管理局旅游科科长老王告诉我们,之前已经有两次悲剧发生。前几天还有三位驴友在山上迷路,他们组织人马搜寻,在半夜里才找到。他提请旅游者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过,这一带的风景和故事确实有着相当魅力。我们随便在网络上搜寻了一下,记录自己徒步经过的文字不计其数。且信手摘录其中的一段:“真正的古道呈现在我们眼前,在陡直的窄窄的路上走着,欣赏着尚未被现代文明过度开发而失去本色的山:高山流水将大山劈成两半,山如国画,间中有泼墨般的印记……也算是完成了一次与古人时空上的交流”。

  是的,在传统的诗词里,常常可以读到古道这个词,比如“黍穗豆苗侵古道,晴原午后早秋时”,比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比如“长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道似乎是诗人偏爱的风景,透露着悠远、苍茫的意境,也一样吸引着日益被钢筋水泥包围的现代人。

  行走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古道上,既欣赏风景,又体验前人跋山涉水的艰辛,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杭徽古道:
风景和故事交织
■本报记者 竺大文 通讯员 张伟星 文/摄 2007-10-26 48256F32002924A64825737D0007FE70[A1-竺大文≈B1-竺大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