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看“温州制造”迈向“温州创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10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看“温州制造”迈向“温州创造”
  【引 言】                                                            

  中国民营经济之都温州,用创新之魂引领“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跨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温州市委、市政府创新强市战略的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温州产品正悄然“变脸”,高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升级不断加速。在我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重大战略的今天,“温州制造”的变化,正成为温州第三次跨越的一个重要的标记。

  看“温州制造”迈向“温州创造”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制造”的实力与日俱增。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船舶、轻纺、五金、电力、建材、塑料等构成了温州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电工电器、鞋革、服装、泵阀仪表以及打火机、眼镜、制笔等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

  如今,温州拥有工业单位14万家,其中企业集团192家,跻身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的有16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有29家。目前,温州已建成“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等34个国字号生产基地,拥有62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136个全国免检产品。这些辉煌的数字,展示了“温州制造”的强劲发展态势。

  ■高新技术

  引领温州制造“变脸”

  温州产品的变迁史,其实就是一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产业不断生成发展的历史。

  以技术研发和品牌运营为核心竞争力的飞科电器有限公司,在不久前,并购了5家剃须刀企业,组建成“航空母舰”式的剃须刀品牌企业集团。该集团的组建,成为中国剃须刀行业内首次进行的大规模资源整合,这不仅将加快行业内部的洗牌,同时也彻底结束了中国剃须刀低小散的历史。

  温州飞科集团以质量和技术为核心,坚持走自主创新和品牌发展道路。飞科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只“双头旋转式剃须刀”产品。该新产品研发成功后不久,飞科公司又研发成功了三头旋转式剃须刀,并进行批量生产。“飞科”成功研发“双头旋转式剃须刀”,被喻为中国剃须刀产业的一次“革命”。此后,中国剃须刀行业在“飞科”的带动下,产品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外观也变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丰富,完全改变了中国剃须刀企业只能生产低档单头旋转式、单头往复式剃须刀产品的历史。

  最近飞科公司又斥巨资成功开发了双环极速刀网,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公司已拥有100多项自主创新专利,成为中国剃须刀行业科技含量最高的企业之一。

  企业运用科学技术的渴望与热情促使了“技术联盟”的出现。温州市制笔企业与温大制笔试验室合作,进行笔头与墨水的研发;锁具行业与质检机构联合成立五金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高全行业质量水平;康奈集团通过与英国SATRA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不但在安全、舒适、被限用的化学物质等标准上全面与国际接轨,而且得以利用其仪器和标准研发多重技术,为开发具备中国特色的鞋类舒适度指数打下了基础,成为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者和先行者。

  温州制造“变脸”的背后,是温州市委、市政府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三次跨越的主导战略来实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随着温州创新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温州科技创新框架体系已形成。目前,温州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以行业技术中心为特色、以省级技术中心为代表、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截至2007年9月底,温州市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3家,市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9家。

  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力量的积累,我们欣喜地看到,温州市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温州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研发能力。围绕电器、泵阀、汽摩配、皮革、精细化工等行业区域支柱产业开展了百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区域支柱产业层次和水平。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在温州市的大力培育下,也取得重要发展。如今,温州在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有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统计,温州2007年前三季度,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3.89亿元,增长23.4%,实现利润总额25.87亿元,增长46.8%。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创新战略

  激发自主创新动力

  温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不断强化创新政策引导力度,相继出台了《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温州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温州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管理办法》、《温州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等政策,编制了《温州市制造业技术创新“十一五”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促进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除了政策引导,直接的支持还有资金扶助。《温州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省级技术创新项目按省财政补助额的30%~50%给予配套补助,市级技术创新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10%~30%给予补助;面向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30%~50%给予补助。2005年,温州市有65个项目获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补助,补助额为744.5万元;2006年项目增加至96个,补助额为1519.5万元。

  通过近几年的培育,温州市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以行业技术中心为特色、以省级技术中心为代表、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其中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技术成熟、市场稳定之后,创新日渐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身携大包小包,在各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色匆匆,一度是温州企业从制造向创造跨越时的情景。从2004年起,温州市政府着手向契合温州产业发展特征的国内知名高校抛出“橄榄枝”,引进人才和相关项目,构筑能解决温州行业共性问题的公共科技平台。2004年,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组建温州市第一个引进型、实体型的公共科研教育平台——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2005年,市政府、永嘉县政府与兰州理工大学牵手,组建泵阀工程研究院;2007年,在温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陕西科技大学与浙江工贸学院立足温州轻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现有基础,打造省内唯一的轻工行业专业研究院。

  企业技术创新遇上难题,公共科技平台可以迅速给予支撑;企业在为是否斥巨资探索新技术而举棋不定时,这些平台又给出了具有前瞻性、可供直接转化的成果选择。温州轻工研究院在建院初就拿出100万元研发资金,用于开发市场潜力大、共性程度高而企业普遍不敢涉足的新技术。现在,他们研制成功的,被国外普遍使用而国内仍属技术空白的新型水果花卉保鲜剂、利用造纸设备和技术改革传统纺织技术的节能无纺布、应用于包暖产品开发的柔软透气的面状复合电热布等,都已成为多家企业竞相引入的对象。

  平台之上,一家家民企纷纷主动联系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合力攻关,科技创新的开发主体、投资主体和应用主体展开手脚,发展成为温州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据统计,全市目前已有158家民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有187家民营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185家民营企业获得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

  温州大力实施创新战略,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彰显了温州自主创新的特色路子,也突出了民营企业在推动“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跨越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2006年,一组数字折射着温州市自主创新的民间力量——民企的科技投入占了温州市的90%以上,申请和授权的专利占了温州市的90%以上,承担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占了温州市的90%以上,引进的科技人才占了温州市的90%以上。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温州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00多项,居全省前列。

  创新,引领温州制造业迈向更大的辉煌。

  ■民外合璧

  驶上国际化快车道

  水笔变金笔,是温州从“铺天盖地”冲刺“顶天立地”的一个杰作。处于中国“制笔之乡”的浙江人可工贸公司原制造普通水笔。几经波折,该公司“攀”到世界“制笔之王”——百年老店瑞士凯兰帝公司,引进外资800万美元,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与国际品牌,一步到位生产世界顶级品牌金笔,并利用凯兰帝的全球网络,将中国文具产品打入国际主流市场。

  在服装、泵阀、制鞋、电器等传统产业领域,众多民营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演绎精彩民外合璧的故事。其中,奥康与GEOX合作、夏梦与杰尼亚合资等已经成为温州以民引外的经典案例。

  今年以来,温州市招商选资工作更加注重引资的质量,而且积极推进产业链的整合提升。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温州忠诚数码科技公司“挑肥拣瘦”,引进日本数码先进技术,开发生产液晶数码电视、数码相机、家庭影院等高新科技产品,这将温州的产业结构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

  温州是著名的“鞋都”,该集群经济企业高达5000多家,年总产值超400亿元。其主要原料是氨纶、聚氨酯。贡献并支撑这个“下游产业”的主要是以华峰集团为代表的“中游产业”,其年产值40亿元。但其“上游产品”主要受控于德国拜耳、巴斯夫公司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温州市政府为了形成整体的产业链,使产业链更加合理、科学,就利用华峰在全国业内“龙头老大”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成功吸引了“亚洲一号”聚氨酯企业日本NPU公司专门到瑞安市投资3600万美元,与华峰作“邻居”,办起“专供”华峰生产原料的“上游产业”。这个项目,有效地打造了整个温州制革、制鞋、服装的产业链,也使华峰的供求格局得到优化,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温州,“民外合璧”已成为优化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最近四年,温州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5亿美元,相当于之前近20年总和的两倍,外商投资项目中属于“民外合璧”的占三分之二以上。

  如今,温州已进入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温州把“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作为创新发展模式的一条新路子,切实提高招商选资水平,努力实现产业对接、资本对流、借梯登高,促进本土经济与外部经济“融合”、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结合”和多元文化“和合”,使内源经济和外源经济相得益彰。温州正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坚持以科学招商为导向,以“民外合璧”为特色,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招商选资工程”,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

  ■产业跨越

  温州制造挺进“高、精、尖”

  一个产品的跨越与演进,可以成就一家企业,带动一个行业。

  1994年,华峰还是瑞安一家生产传统塑料制品的小企业,年产值2000余万元,自从1995年进入聚氨酯产业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猛增,目前,企业的三大主导产品聚氨酯鞋底原液、聚氨酯革用树脂、氨纶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以上、30%以上和20%,成为国内最大的聚氨酯工业基地。

  在华峰聚氨酯系列产品投产前,国内很多厂家使用进口的聚氨酯鞋材,由于进价高,一双鞋所用的聚氨酯材料成本在20元左右,而华峰聚氨酯产品投产后,一双鞋所用的聚氨酯材料成本降到六七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十大鞋王”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华峰生产的聚氨酯产品,采用华峰产品出口的成鞋每年在1亿双以上。华峰的发展改变了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丰富和调整地区性的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多样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奠定了温州产业基石,温州制造在迈向温州创造的过程中,进军“高、精、尖”行业,将温州企业的活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年前就对生物科技跃跃欲试的奥康集团,把生物科技研发作为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一块主要内容,成立奥华生物科技公司与国家合作研发生物疫苗。

  今年8月22日,华仪电器集团在信阳的广州本田4S店正式开门迎客。该集团负责人在开幕式上说,其在信阳汽车行业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4S店,同时也是华仪集团涉足汽车贸易的一次尝试。

  华仪集团信阳广州本田汽车信诚特约销售服务店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建设过程严格遵循广州本田特约店统一的CI形象和“前店后厂”的模式。管理层和员工全部由华仪集团下属的汽车贸易公司组织派遣,并接受广州本田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在硬件与软件方面,提供包括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部件供应和信息反馈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目前,华仪集团已涉足新能源、化工等行业,并加快对环保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能的研发利用。这些新领域无不脱离了原先单一的房产投资领域,无不与高新科技相关。

  正泰集团也在今年上半年高调进军光伏产业。今年5月底,在正泰第二届国际营销会议上,正泰太阳能初次亮相。对于南存辉来说,这是一种产业的延伸,从低压电器到发电设备的产业互动。

  提及正泰的光伏产业,不得不提到去年国内光伏发电的总量达7兆瓦左右,而正泰太阳能一期工程产能就可达到25兆瓦。为此,正泰太阳能公司负责人对这个项目很是乐观:这个产业存在无限的发展空间。根据预算,到了2010年,正泰太阳能的销售额可达到11.4亿美元。

  “高技术、新产品、大跨越”,这已经是温州工业从制造迈向创造所展示出来的新形象,温州企业在创新力量的推动下,进军高、精、尖行业,演绎着温州工业的无限精彩。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看“温州制造”迈向“温州创造” 2007-10-25 浙江日报000122007-10-2500009;浙江日报000122007-10-2500014;浙江日报000122007-10-25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