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盲侠”养殖搞大了
· 开个家长会,也要排座位?
· 在德国走亲家
· 大学生村官:农村“百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德国走亲家
■项夕林
  我和老伴赴德探亲,预先安排的重要节目之一,就是到南方去看望亲家母。女儿、女婿和我们一行四人,从西北部住地出发,沿莱茵河驱车南下,行程670公里,于傍晚时到达亲家母家。

  亲家公是著名的慕尼黑交响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早已去世。76岁的亲家母原为一家机械公司的部门负责人,退休后单身一人住在慕尼黑东南的一个小镇上。

  亲家母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了:面包有四五种,香肠、火腿、火鸡肉、蔬菜色拉,还有各式瓶装的甜、咸、酸、辣等佐料,还有红、白葡萄酒,黄、黑啤酒,在长餐桌上摆了一大溜。

  在闲谈中,亲家母得知我们在家时,每天早上都吃鸡蛋、牛奶、蜂蜜,第二天一清早就开车到附近农家,买来新鲜牛奶和散养鸡下的蛋——平时她只在镇上商店购买,我们听了很感动。但在吃鸡蛋时又闹了一点尴尬:亲家母把白煮的鸡蛋盛在一只小面包篮中,用干毛巾盖着,同时每人面前放一只酒杯样的瓷器,我像在国内那样,拿起鸡蛋在桌上一磕,剥壳就吃,女婿看到,连说:“nein,nein(不,不)”,于是做示范给我们看:用刀子在鸡蛋小头一敲,扳下三分之一拿在手里,把三分之二放在那酒杯样的瓷器(名叫“蛋托”)里,洒上胡椒细盐,然后用小勺子挖着吃。我心里暗自赞叹:真够讲究的!亲家母把我们视为上宾,杯盘等餐具竟换了三次,一次一种花色。

  我们来德前,在北京买了二块台布,四个绣花的沙发垫套子,作为给亲家母的见面礼。到女儿家又加了包装,用彩纸包好,彩带扎上,瞅个机会就拿了出来,捧给亲家母,心里老犯嘀咕:“这礼物是否太轻了?人家可能看不上眼哩!”亲家母接过礼物,按照西方习惯,马上打开来看,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赏:“哦,这台布真好,颜色同我家家具很协调——哦,这套子绣的真好看……”我们便在一旁解释:“这是龙,这是凤。”她说:“龙我知道,就是恐龙,代表皇帝,凤?”我们说:“凤就是古代的孔雀,代表皇后。龙凤呈祥,就是祝贺你走好运!”她连连点头说谢谢。我们也不知她是真喜欢,还是出于礼貌,但第二天早上,她真的把台布在客厅铺上了,我们感到很高兴。

  茶余饭后,我们便由女儿当翻译,同亲家母拉起家常,她说,她家过去很苦,公公和婆婆在二战期间被英美飞机炸死了,战后几年连饭都没得吃,大儿子活活饿死了。只是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国家多年不打仗,生活才好起来。我说,你现在生活很好,在德国可算上等吧?她说不,只能算中等,我现在仅靠养老金生活,别无其他收入。我说,你的家产不少呀,仅这块地皮可能就有1500平方米,房子面积至少有200平方米吧?她惊异地说你猜得真准,房子200平方米,地皮是1580平方米。女儿告诉她,我是当记者出身的,善于观察。她问,你还观察到了什么?我说,你比我们年长九岁,但身体比我们结实,又爱体育锻炼,还常开汽车,我观察到,你一定能健康长寿,活过100岁!她高兴地笑起来,说但愿如此。

  女儿告诉我们,亲家公去世后,亲家母曾向儿子提出,一个人住这些房子太大,想把它卖掉,钱分一半给儿子,自己住到养老院去。儿子不同意,她反而十分高兴——其实她是试探儿子的。

  她对我们说,你们中国的老年人真幸福,子女都很孝顺。我说传统是这样,但时代不同了,现在也有少数子女不孝,反而要刮父母的。

  看来,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人性、人情都是一样的、相通的,不同的只是某些风俗习惯,正所谓“大同小异”。

  告辞的时候,我们再一次对亲家母的款待表示感谢。她则说,你们是我遇到的最谦虚最有礼貌的客人。我说,我们会想念你的,希望你在适当的时候到中国去玩玩,她连连点头说好。我们很自然地热情拥抱,恋恋不舍地说着“Aufwiedersehen,Aufwiedersehen!”(再见,再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在德国走亲家 ■项夕林 2007-10-25 48256F32002924A64825737D001AEF92[B1-陈洪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