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昌10月23日电 (记者 应建勇) “明天18时05分,我们要力争在这个时间准点发射。”今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情况通气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介绍说。他透露,“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早就确定了,它考虑了月球运行到与地球相对距离最短以及卫星与月球交汇入轨的较佳时机等因素。
赵小津告诉记者,10月24日18时05分,是首选窗口时间,虽然发射窗口总区间为35分钟,但如果不在18时05分发射,“嫦娥一号”就要消耗更多的燃料来矫正轨道,由于“嫦娥一号”要长途跋涉38万公里,因而不必要的燃料消耗对它不利。
11月7日进入环月轨道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主任助理裴照宇表示,“嫦娥一号”的卫星运行轨迹的复杂程度,要胜过以往任何一颗卫星,这也是把它称之为中国航天第三大里程碑的重要原因。
他介绍说,在星箭分离之后,“嫦娥一号”会围绕地球椭圆轨道飞行,每一次的椭圆越画越大,第一圈大约16小时,第二圈达到24小时,第三圈达到48小时,这样围绕地球飞行大约7天后,开始正式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地月转移轨道飞行5天,并进行2到3次修正,之后达到月球轨道附近。在这里,它还要进行3次制动点火,也就是“刹车”,经过3天之后才能正式就位于预先设计的环月轨道。估计真正进入在200公里高空环月轨道的时间是11月7日。
进入月球轨道后将面临多项考验
赵小津表示,一旦到达指定月球轨道,就将考验“嫦娥一号”本身的技术状态。第一个动作就很有难度,叫做“三向定位”,这个动作做好了,“嫦娥一号”长达一年的探测就有基础了。赵小津介绍,“三向定位”一是卫星的本体,也包括所有探测器的探头都要对准月球;二是卫星长长的太阳能帆板,要对准太阳,这样才能给“嫦娥一号”提供持续不断的能量;三是卫星的数字传输天线要对准地球,从而能把数字信号传回来。这样远距离做“三向定位”,对于中国卫星而言是第一次。
还有许多难点考验“嫦娥一号”。裴照宇举例说,月球表面环境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80摄氏度,最高达到130摄氏度,“嫦娥一号”虽然在距离月球200公里上空,但如此大幅度的温差变化,对它是一场考验。
11月下旬可看到月球照片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后,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亲眼看到第一张由“嫦娥”传回的月球图片?赵小津表示,按照估算,在“嫦娥一号”进入指定环月轨道之后,将进行探测拍摄,拍摄的图片要转为数字传输到地面,这些数字信号还要进行处理、反解成第一张月球图片,估计大家看到这张图片要等到11月下旬。(相关报道见第5、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