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从经济效益,或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考虑。注重和谐社会的建设;注重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贫富之间关系的调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进一步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公平原则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浪费共享资源,污染生存环境,不能牺牲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然而,正如布伦特兰委员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代际公平必须以代内公平的实现为前提。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既是完善政治经济体制、消除世界贫困、寻求共同发展的伦理原则,同时也是实现代际公平的现实条件。很难想像存在严重的代内不公平的社会里,会有强烈的代际公平的意愿。因而,实现代内公平、保护代内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样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生态环境破坏使环境权益严重受损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但首先影响的是当代人的利益。而当代人中的弱势群体受到的损害往往最为严重。比如,近年来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空气质量一直保持稳定,并不断趋好。而县域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至今尚无正规的环境监管,被边缘化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村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要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环境权益严重受损的状况,关键是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赋予公民以环境权,培养公民环境权利意识,使公民能够对政府的环保工作实行有效监督,以此来增强政府机关的环境保护、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责任感,加大环境规制的力度。
必须摒弃“以物为本”的经济主义
改革开放以后,对“贫穷社会主义”的反思以及“富裕起来”的渴望,使我国在一段时期里步入了传统的以财富为中心的发展之路,人文追求、社会目标被边缘化。狭隘的物质至上、增长至上的价值观成为压制可持续发展理念伸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障碍。增长至上必然导致资本崇拜、嫌贫爱富、盲目模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轻视生物多样性、忽视文化多样性、蔑视没有市场价值的一切。这与我们面对的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极不协调。经济主义的泛滥与缺乏伦理指导的现代经济学在我国的流行有关,片面的“市场理性”支配了相当多人的思维。
人文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经济主义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在给中国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的同时,空前激发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意念,人们的人文追求急剧弱化。严酷的现实表明,大自然尚可以满足少数人的贪婪,但不能满足几十亿人无节制的物质欲求。人类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控制自己的物欲,在实现小康之后,应在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上下更多的功夫。只有如此,环境资源压力才有可能根本缓解。
面对自然约束和环境约束,为了使发展长期继续下去,必须把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控制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而必须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保障每个人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基本卫生设施和足够的食物、保障洁净的饮用水供应、保障每个人都能用上电和其他现代能源,这些措施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脆弱环境的压力,促进家庭规模缩小和出生率降低,从而有助于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基本需要除物质方面外,还应包括获得平等机遇和充分参与社会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制度安排和财富增长仅是手段,社会的文明、和谐与公平才是我们的目的与追求。(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技经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