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浦江上山时,恰逢风雨大作。
不知道一万年前我们祖先碰到类似天气是怎么应对的?又作何想?
在汽车上,活动组织者发给每人一双鞋套,却没说清楚怎么使用,凭直觉,我认为其作用应当是保护遗址,后来才知道,是给参观者自用的,而对遗址的态度,则多少有些轻慢。因为当那么多人一下子涌进容纳遗址的棚内,显得拥挤不堪时,导游居然对大家说,可以走到遗址上去,而这时,每个人的脚下都沾满了泥巴。
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影响遗址面目?至少应当更慎重一些吧。上山遗址的发掘是在2001年和2004年分两次进行的,均获重大发现。经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全新碳14年代测试,出土的大量夹炭陶片距今已有1万年左右历史,这使此地成为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更惊人的是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考古队发现了大量稻壳印痕,胎土中也夹杂着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许多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粒的长度比野生稻短,宽度则比野生稻大,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由于此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存出现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因此传统观点认为那些地带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上山遗址的发掘不仅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同时也证明这里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从狩猎到耕种,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大转变,这使定居成为可能,而此前安定一直是先民企望而不可得的。至于为什么选择了稻谷,又是如何找到这种不起眼的作物的?和许多植物的果实比起来,稻米真是微不足道,它的好处惟在晒干之后便于保存,而这正是安居的前提,否则,人们就还得在某些时候出去寻找野兽的踪迹。
我们祖先是些多么细心而深谋远虑的人啊!
今天,许多人喜欢旅游,也许就因为在血液里,我们仍然是狩猎者的后代,但那种谋生方式的艰难和不易持续,大家都忘了。吃了上顿愁下顿,那是多么容易隐入困顿的日子!
农耕使人类衣食无忧,之后文明才有长足发展与积累的可能。
后来在浦江县的上山文化博物馆里,我们看到许多发掘出来陈列在那里的打制石器,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小石器及石核石器等,还有一些经过修复的陶器,其优美的曲线与造型,如梦如幻。我想,如果不得不仍然为生存疲于奔命,是很难有此种心境的。
不是窝居在一个山洞里,而是在一块开阔的平原上展开自己的生活,到了上山文明时期,人们的自信心必定已大大增强了,对外在世界的疑惧则慢慢减弱。
这是一种全新的选择,其意义与改革开放之于当代中国相仿佛。
我们的祖先原是些胸怀远大的人,惟此,才有上山文明,也才有当代中国的崛起。
上山没有山,如山一般雄伟的,当是先人的雄心吧?
离开上山时,雨小了些,随即停止。我们像是从古代又回到了当代,与那时比起来,今天的日子是宁静安详的。
见有人把鞋套随手扔在地上,显得夺目耀眼。
为什么不细心收集起来然后再处理掉呢?古人可不需要那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