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拯救一种地方独有的戏种“省感戏”,近日,永康市文化部门正在排演《毛头殇》等剧目,一批批老人从乡下赶到县城观看。在现场观看的唐先镇唐先三村81岁老人施园林赞不绝口:“剧情生动,真精彩!想不到,失传多年的好戏,今天又能一饱眼福了。”剧场内,不时传来了阵阵掌声。
斗台,让省感戏出了名
在年轻一辈当中,省感戏已鲜为人知,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永康等地轰动一时。有一次,36个民间剧团汇聚永康芝英镇开展“斗台”演艺比拼。省感戏台前人山人海,喝彩声不断,从而让省感戏在演艺比拼中出了大名气。
省感戏为何有如此吸引力呢?以“劝人为善、导人归正”为宗旨的省感戏,演出内容大多出自于戏曲集成《宝卷》,有的来自民间传奇。其唱腔非常独持,早期为徒歌干唱、不协管弦,众人帮和、以鼓为节的形式。后期吸取候阳高腔、松阳高腔及乱弹的一些曲牌,并加入笛子等乐器伴奏,十分适合观众口味。
据史料记载,省感戏形成于明代,流行于清代,特别是在康熙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永康盛行不衰,并影响到邻县磐安、东阳、义乌、缙云等地。随着传统文化日渐衰落,加之无专业剧团,省感戏渐渐在永康一带销声匿迹。永康市文化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经发掘抢救的省感戏,在形式上集戏剧、曲艺、歌剧、舞剧和杂技等演技于一体;在风格上集徽戏、乱弹、民歌和老曲牌于一身;在内容上反映了宫廷、官场、民间和平民家庭生活,颂扬爱国、爱民、扶正、压邪,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年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情取之于民间,情节惩恶扬善,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抢救,让省感戏成珍宝
分配到永康县石柱文化站工作的黄存祥,一次到村里组织文艺俱乐部时,碰到老艺人李忠林等人表演《精忠殇》省感戏片段,让黄存祥认识到省感戏的艺术价值,便上门拜访老艺人李忠林,将口述剧情、台词等作了记录。
省感戏一般都由口述流传的,每个角色演员仅知道单边曲。即演花旦、小丑的演员,只记得自己扮演角色的唱词、道白,没有艺人能讲出一部戏的完整台词。酷爱民间文化的黄存祥,又通过李忠林引荐,走村串户在石柱镇俞溪头、新店等村搜集省感戏文本。老艺人们有台词手抄文本,为保住自己“饭碗”,除传给徒弟外,一般不肯轻易外传。当时,黄存祥月工资仅有24元,但他宁愿自己饿肚皮,也要救助生活困难的老艺人。深受感动的老艺人们,纷纷将保存多年的手抄本,送给黄存祥。搜集保存的文本,如今已成了省感戏研究的珍宝。
2000年,在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退休回家的黄存祥决定利用空闲时间整理文本,抢救地方戏种省感戏。省感戏的民间文本,传了一代又一代,不但破烂不堪,而且错别字连篇,还有大量的“生造字”。 黄存祥通宵达旦,啃着面包,纠正着错别字,还通过对老艺人逐个访问,了解本意后再来确认“生造字”。炎热夏天,狭小房间热得像蒸笼,他仍然笔耕不止。原创于永康的《目莲救母》,黄存祥发现在本地早已失传,收集中得知,在宁波、绍兴等地民间却还在流传。他找到省文化厅研究员徐宏图等专家,经咨询得到了证实。他连忙赶到绍兴等地走访,发现剧目已变得面目全非。为了救活它,用永康的曲调和土话台词加以修复,终于使失传百年的剧目得到了“复活”。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整理出《永康省感戏集》。
文化“瑰宝”重放异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存祥艰辛拯救省感戏,引起了文化部门的重视。2005年11月,退休在家的他被返聘回文化队伍,专门搜集研究省感戏。原先整理出的《永康省感戏集》,只能算个文本,距剧本还有距离。黄存祥对照差距,悉心研究,专门向老艺人们学曲调、学唱词,不断修改完善。同时,在剧本中加设了场名、字幕和提要诗句等内容,剧情一目了然,更加增添了吸引力。复原了剧本还需演出,永康市文化局四处寻找省感戏老艺人,相中了熟悉省感戏的丁寿田和原在江山婺剧团担当花旦的胡淑女等老艺人。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一部失传60多年的省感戏《毛头殇》被抢救复活了。2006年11月,首次亮相在第三届永康方山柿文化旅游节上,赢得观众的喝彩,唤回人们久远记忆。
省感戏唱词、道白全用永康方言和罗花调、郎姐调、民间小调等曲调,对不熟悉的观众来说,观看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保持原有的风味,又能被观众所接受,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丁寿田、黄存祥等人,梳理文字、提炼台词、删除多余或重复情节,使剧目变得更加紧凑精练。上个月,省感戏《毛头殇》再次在唐先镇石桥头村与市文化馆亮相时,争相赶来观看的老人,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说:“原汁原味,与60年前演出的省感戏丝毫不差。”在发掘保护中,省感戏将重放异彩。最近,永康市群众文化工作者,又忙碌着整理《目莲救母》、《撼城殇》、《狐狸殇》等多部省感戏,下一步省感戏将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