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PDF 版
· 温州创新跨越进行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创新跨越进行时
  温

  创新跨越进行时

  【引言】

  创新跨越,既是当下温州的一个核心发展命题,也是值得外界关注的一种发展进行时。

  回首温州崛起的历史,记录着民本创富的恒久特性,记录着发展模式的创新轨迹,记录着经济社会一次次转型与跨越的强劲脉搏。改革开放近30年,温州发展总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路径,以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动力,以成功探索股份合作制为最大创举,温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初步完成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基本积累,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第二阶段是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南方谈话为开篇,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不断提高了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省委作出了“坚定不移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靠“创”和“民”起家的温州来说意义重大,也把立志创新发展、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温州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如今的温州人,正由改革的尖兵转变为创新的斗士,必然引来发展模式的又一次创新和发展征程的新一轮跨越。

  以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标志,以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为新起跑线,温州正从全民创业时期迈向全面创新时期。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使温州实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第三次跨越。温州第三次跨越,追求的是发展内涵的新拓展、发展境界的新提升、发展水平的新飞跃,追求的是一个更具活力、更有实力、更加和谐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温州。其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要求,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创业城市向创新城市跨越、平安城市向和谐城市跨越。

  

  

  创新“发展战略”——

  激发温州活力

  提升温州实力

  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一座城市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面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和区域发展竞争的新态势,面对非典、台风和地震等严重灾害的新挑战,温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一港三城”战略目标,把握“四个坚持”战略方针——坚持富民与强市相统一、活力与实力相协调、先富与后富相统筹、“金杯”与口碑相一致;推进建设“三个温州”战略任务——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突出“破三难、打三仗”战略重点——破解产业低小散、招商选资、欠发达地区发展三大难题,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市创造、维护社会稳定三大硬仗,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温州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34亿元,四年来,年均递增13.7%,比前四年高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4349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工业总产值4136亿元,年均递增18.1%;财政总收入241亿元,年均递增17.6%;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9亿美元,年均递增30.1%。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温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好”字当头抓发展,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使温州积蓄起新一轮发展的更大能量。

  招商选资工程。事实表明,温州抓招商选资,不是简单地承接而是重产业对接、不是简单地引进而是重双向对流、不是简单地引资而是重借梯登高、不是简单地合作而是重自我提升,重点探索“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新路子,着力打造内源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的“双引擎”。最近4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5亿美元,相当于之前近20年总和的两倍;去年,引进的制造业项目属于“民外合璧”的占80%以上。

  工业发展“12345”工程。就是从2005年至2007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以上,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30家以上,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40个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目的是致力于形成既有“铺天盖地”又有“顶天立地”、既有“星星”又有“月亮”的经济生态。经过两年努力,已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1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已提高到16.9%,年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500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共计64个,被评为全国品牌经济城市。

  “139富民攻坚计划”。就是以温州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为突破口,制定出台“1+8”帮扶政策,推广“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动员全社会帮扶、带项目帮扶,全力打好欠发达地区发展攻坚战。到去年底,已有116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三位一体”试点取得成功。

  基础设施“百项千亿工程”。从2003年至2010年,计划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建设103个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最近4年,共完成重点建设投资685亿元。金丽温和诸永高速、温福和甬温铁路、状元岙深水港、永强机场改扩建等一批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或加紧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初显形象。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成通车,海涂围垦工程加快实施,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温州城市正在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

  与此同时,温州市委、市政府“惠”字当头抓民生,大力推进民生工程,使780万老百姓在改革发展中切实共享成果,为温州第三次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温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去年达到21716元,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4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安居难”、“行路难”和城郊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逐步解决,“一房三路”建设、“五个一”民生工程实施、“三沿两侧”整治等取得明显成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村企结对共建”、“环境卫生革命”和“攻三通、破三难”等三项行动全面启动,农村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农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创新“跨越目标”——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温州的第三次跨越,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要求,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创业城市向创新城市跨越、平安城市向和谐城市跨越。

  温州的第三次跨越,有着明晰的城市发展“三大目标”:

  ——基本建成现代经济强市。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优势更加明显,成为产业竞争力强的城市;基础设施由滞后型向适应型、适度超前型转变,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确保综合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和示范城市;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优”的机制体制新优势;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成为富有特色的科技强市;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初步建立,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全国最具创业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和谐城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富裕城市;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强的城市;市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成为人民群众安全感强的城市;耕地保有量保持现有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成为更适宜人居的生态型城市,努力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根据这样的战略目标,温州着力构筑新的城市发展平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功能提升与产业升级的新动作引人关注:

  在城市功能上,用5至10年时间,在城市中心区的东北片11.5平方公里范围,规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1350万平方米、投资量达2000亿元左右的商务区——滨江商务区,使之成为温州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成为经济总部基地、金融机构、购物中心等集聚区。滨江商务区建设目标是3年整体推进,5年初见规模,10年基本建成。今年6月,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滨江商务区整合规划》和《滨江商务区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确定了滨江商务区的范围、功能、建设工期等,要求把滨江商务区作为展示温州城市形象的区块来打造。

  在产业提升上,一个“民营经济的创新平台”——总体设计面积达40平方公里的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正加紧孕育。日前,《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实施方案》通过审核。这里,将是民营经济的创新平台、传统产业的提升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循环经济的推广基地、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和沿海产业带先行区……多重的角色期盼决定了基地选择产业时的偏好。据了解,基地着重吸引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高端传统优势产业,如不锈钢深加工、水暖器材、汽摩配、模具等产业;还有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业来源将是在外温州人回乡创业的优势产业和高新产业项目,温州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项目,以及引入的其他国内外优秀企业等。相应的,对于入园产业的选择决定了基地产业功能区的划分,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传统产业提升区。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龙头企业等将是优先考虑的招商对象。

  创新“跨越路径”——

  实施四大战略

  推进全民创新

  为了实现第三次跨越的目标,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今后五年,全力推进“四大战略”,全力营造“全民创新”的氛围。

  ——创新发展战略。温州决心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三次跨越的主导战略来实施,使温州不仅成为特别能创业的地方,更要成为特别能创新的城市。一是引导思想观念创新。以科学发展观实践在温州为主题,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破除一切有悖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创新。着力推进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尤其是要发挥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三是推进全民创新。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制度、一种风尚、一种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行为,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新型城市化战略。一是拓展大空间。突出交通建设,以交通圈拓展都市圈、带动经济圈、扩大辐射圈。二是开辟大战场。突出龙湾、瓯海中心区和瓯江口区域建设,把瑞安、乐清、永嘉、洞头纳入大都市区总体布局,重视鳌江流域城镇群建设,形成协调推进的城市发展格局。三是实施大战役。重点在瓯江口区域开发、海涂围垦工程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电厂电网建设、社会事业项目推进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六大百亿计划”,为新型城市化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增强大功能。以提升工业层次、发展服务经济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功能。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以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生活品质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功能。

  ——新型工业化战略。一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按照“园区集聚、技术改造、龙头带动、品牌提升、服务配套”要求,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生态链向循环再生,走产业集群化道路。二是大力培育新兴工业。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行“腾笼换鸟”计划,逐步调整占地多、效益低的产业,严格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加快淘汰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

  ——协调发展战略。一是坚持城乡联动。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坚持区域联动。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良性互动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三是坚持经济社会联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明确“四大战略”后,温州建设“四市一村”的步伐正骤然加快: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重点实施“553城市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城市由通道型向枢纽型转变、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商贸型向商务型转变,努力建设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就是今后5年,加快构筑对外、市域、市区“三大通道”,形成1小时市域交通圈和半小时都市交通圈,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建设龙湾、瓯海中心区和瓯江口区域“三大新区”,优化城市布局;培育集散、产业、服务“三大中心”,增强城市功能;打造沿江防洪堤、温州生态园和温瑞塘河“三大精品”,提升城市品位;突破市民“行路难”、城中村改造滞后、城市管理不适应“三大难题”,加强城市管理。

  建设现代经济强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深入实施“品牌立市”战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深入实施“招商选资工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实施强县强镇战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把“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用活用好民间资金、民营企业上市作为突破口,推进发展模式创新;突出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做到研发中心、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四个90%以上”在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弘扬创业文化、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信用温州,推进环境创新。

  建设和谐城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深化“平安温州”建设,加强文化大市建设,推进“法治温州”建设,搞好生态市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继续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力争5年内使139个欠发达乡镇接近总体小康水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温州创新跨越进行时 2007-10-16 浙江日报000122007-10-1600020;浙江日报000122007-10-1600018;浙江日报000122007-10-1600017;浙江日报000122007-10-16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