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新闻
3  4  
PDF 版
· 宁波建设近千个党员服务中心
· 青山作证
· 我省特奥选手凯旋抵杭
· “希望之光”助推欠发达地区发展
· 我来绣“奥运”
· 省政府与国防科工委
在深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 他对病人的态度让人挺感动
· 平湖纪念施奇烈士牺牲65周年
· 党的建设谱新篇
· 个人拥有“基因身份证”不再遥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青山作证
——追记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北坦村党支部原书记郑治平
通讯员 钟小玲 黄松光 记者 方海

通讯员 钟小玲 黄松光 记者 方海
  “路修好了,房子盖好了,公厕有了,他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人却走了……”一提起瓯海区瞿溪镇北坦村两个多月前去世的原村支部书记郑治平,许多村民仍然唏嘘不已。在他们眼中,年仅54岁的郑书记这么早离开他们,是因为工作太辛苦了。

  北坦村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以前,村民出山购物、办事,至少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交通不便造成村里的农产品很难运出去卖,村民致富困难。

  1996年,郑治平放弃收入不错的集体企业大川工艺厂厂长职位,回村当起了党支部书记,将修路提上议事日程。郑治平带头认捐5000元,又发动全体村民集资,动员本村能人、外出人员捐资。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你一百我五百捐款,终于筹集到了修路的启动资金。

  “为了修好路,老郑把整个人都扑进去了。”与郑治平搭档9年的村委会主任周永波感慨万千。郑治平的家离施工地有七八公里路,步行需要1个多小时,每天他总是天不亮就出门,第一个上山,最后一个下山。2002年,一条水泥康庄路终于建成。

  除了修路、建房、筑堤坝,郑治平还带领村民发展当地的招牌产业:食用笋和毛竹。现在村里已建成200多亩食用笋基地,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1500元提高到去年的7950元。这十几年来,北坦村无论是计划生育、建设康庄道路,还是森林防火、防汛抗台、党组织建设等,项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

  北坦村的面貌在一天天地变化。而郑治平的身体,却一天天地衰弱下去……

  郑治平的妻子陈珍飞清楚地记得,老郑的肝癌是2005年10月22日参加体检时查出来的。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还和妻子开玩笑说:“我是个被判‘死刑’的人了。”但他从来不把病情告诉别人,连到上海医院做介入治疗也说是出差,回来后照样在村里跑前忙后。

  陈珍飞说:“老郑在外地看病,通电话最多的人是村干部,问得最多的总是村里的事。平时,老郑最喜欢去的地方不是家,而是村委会和村头巷尾。”

  2007年7月27日10时许,郑治平永远离开了他牵挂的村民,离开了他深爱的山村。出殡那天,住在村里村外的北坦村100多名村民自发前来为他送行。8月20日,瓯海区委组织部、宣传部作出决定,在全区开展向郑治平同志学习活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新闻 00002 青山作证 通讯员 钟小玲 黄松光 记者 方海 2007-10-13 48256F32002924A648257366004BEA22[A2-方海≈A5-黄松光等2人≈B1-吴雅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