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首份完整黄种人基因组图谱诞生
· 让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
· 仿佛回到童年
· 城乡群众共享和谐
· 首届民工文学
创作大赛有声有色
· 嘉兴基层党员上台讲党课
· 金华欲成中国汽车产业基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乡群众共享和谐
本报记者 朱海兵
  窗外的天空更蓝了,小区的绿意更浓了,人们的笑容更多了,担惊受怕的事情更少了,农民的日子更好了……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使百姓共享越来越多的实惠。

  编织社保大网,

  阳光普照困难群众

  55岁的杭州市民冷志成7年前待岗,妻子病退,收入不到1000元。不久,女儿又患上尿毒症,仅肾移植就要15万元。尽管冷志成拼命努力,赚来的钱仍远远不够,当他快要绝望时,政府部门送来了5万元社会救助款。

  女儿肾移植手术后,父女俩都接受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女儿上的是“春风行动”免费电脑培训班,结业后被安排到超市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养老保险、大病保险都有了。冷志成则成了一家广告公司策划部主任,还是热心的社会志愿者。他说:“因为有了充满爱心和善心的社会,才有了我们一家的欢笑与幸福。现在日子好过了,也该回报社会了。”

  为困难群众系上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社会保障的“保险带”,使尽可能多的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构筑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我省在全国最早提出并付诸实践。2003年起,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社会帮扶和慈善救济为补充的“大社保网”,开始惠及我省城乡困难群众。到今年上半年,全省有城乡低保对象64.33万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55.31万人,城镇9.02万人。

  与此同时,我省还出台以城镇“零就业家庭”为重要援助对象的政策,规定城镇“零就业家庭”可享受就业优惠政策、政府买单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员“一对一”服务等,为城镇就业困难群众照亮了就业之路。去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为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到今年年底前,全省将基本消除城镇3万户“零就业家庭”。

  日前,嘉兴滨湖新村的陈翔和钱家村的王云清分别领取了150元和90元的城乡低保户物价补贴。他们高兴地说:“没想到政府考虑得那么周到,让我们低保户能及时拿到物价补贴,心里不慌了。”

  困难家庭的社会风险抵御力差。为了确保困难家庭的生活质量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我省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物价动态补贴机制。今年上半年,我省已为城乡低保户与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3100万元。

  我省低收入群体的最低工资保障,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涨船高”。今年9月1日起,全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850元、750元、700元、620元四档;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7.2元、6.4元、6.0元、5.3元四档。这是我省自13年前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以来,第9次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也是历次调整中力度最大的一次。

  致力共同富裕,农民受益公共服务

  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是当地有名的“烧饼村”,全村1230人有四分之一在外地做烧饼生意。2000年,在江苏做烧饼的余明火回家了,在村里承包了800亩荒山和100亩杨梅基地。自从他返乡有作为后,不少村民也跟着回来,因为在村里同样可以挣很多钱。(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余明火对种杨梅是门外汉,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培训和钻研,很快成了“土专家”。我省于2004年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余明火就劝说其他种水果的村民成立了果品合作社,并注册了商标,品牌效应很快显现。

  从走出去打工,到回老家创业,像余明火这样的浙江农民越来越多,而吸引他们的正是不断传来的喜讯:2002年,我省全面停征农业特产税;2004年,我省决定对种粮油作物的农民停征农业税;2005年,全省停征农业税。

  农村发展,关键靠人。2004年,我省开始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重点抓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农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随着这一工程的推进,各地农村出现了成千上万个致富带头人,从而促使“三农”工作保持了持续良好发展的势头。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连续22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68.1%,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近几年来,我省先后启动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并积极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欠发达地区农村利用自身优势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旅游业,面貌不断“刷新”:省重点扶持的211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921元增加到去年的3201元,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森林覆盖率91.3%,119个自然村散布在崇山峻岭间……如今仙居淡竹乡在挂钩扶贫的省旅游局帮助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蓝图已然绘就,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使我省区域协调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据权威部门测算,2006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7.2%,连续3年名列全国第四。

  创建和谐家园,平安融进每个角落

  在乐清市东岙村,村民们聊起这几年的变化,感触最深的是平安。如今进村,你可以看到有的村民家中无人,门却开着。他们说,开展“平安千村工程”后,外有村口的岗亭和电子监控,内有护村队、巡逻队,“从早到晚都有人守着,太平得很呢!”

  在宁波市百丈街道舟孟社区,1600多户居民每家都有一张社区发放的“邻里守望卡”。一次,毛大妈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家里,邻居林阿姨听到异常响动后,马上去敲门。见没有反应,她赶紧拿出“邻里守望卡”,给毛大妈的女儿拨电话。这才使得毛大妈及时被送进医院,脱离了危险。

  “让平安融进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让老百姓放心地过日子”。2004年5月,我省提出建设“平安浙江”,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大平安”真正有了全方位、全时空、多层次的意义,正在惠及浙江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2004年至2006年,我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分别达到92.33%、95.2%和94.8%,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9、3.3和2.8个百分点。

  浙江是外来人口大省,如何让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大课题。而“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则。2003年底,我省实行免费发放就业证卡;2005年,全面取消实施了近10年的外来人员就业证卡管理制度;2006年,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在工资标准、社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扫清障碍。

  2001年3月,陈玄光从安徽来到宁波,住在明楼街道林家社区,干起家电维修。有件事他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刮台风,我租的房子漏水,房东主动让我搬到他家去住。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觉得本地人并没有排斥我们。”2002年5月,他和老乡一起成立了进城务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居民对我们好,我们也要做点好事回报”。很快,这支服务队变成了“外来雷锋团”。台风“麦莎”来袭时,陈玄光带着水性好的志愿者去北仑区参与抢险,两天两夜没合眼,在洪水中协助救出了23名被困群众和1名落水妇女。

  如今陈玄光是区政协委员、专职社区干部,还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浙江是我充满希望的第二故乡,我要为第二故乡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区,从浙北平原到瓯江两岸,一个本地人与外来人互尊互爱、共同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2006年中国农民工满意度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农民工希望长期在浙江工作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城乡群众共享和谐 本报记者 朱海兵 2007-10-12 48256F32002924A648257370004984E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