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皆在感受,而要获得美的感受,是不能不“导”的——许多想象、美景、故事、传说……都是导游“导”出来的。如长江三峡的“神女峰”、“书剑宝匣”,雁荡山的“夫妻峰”、“童子拜观音”……都是“导”的结晶,不“导”则什么也没有。
游山玩水,游得如何,玩得如何,很多时候就看导游“导”得如何。如笔者游览长江大宁河小三峡时,在笔者眼里极普通的岩壁、岩洞、山峰、石孔……在导游的讲解中却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美妙、传奇且富有情趣的面纱,使那些景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确实,在导游巧妙和丰富想象的发挥下,小三峡显得更神秘,更美妙。我想,小三峡导游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导”出了新意——在充分了解、熟悉小三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她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当然,这些想象和创造都是健康的。
然而,现在也有少数导游,当的不是“导游”,而只是“导路”,即带着游人走一圈了事。有的虽也有“导”的成份,但大多是“依样画葫芦”,或“照本宣读”一番。如此“导”,由于没有生动活泼的语言,没有丰富巧妙的故事情节和创造,自然缺少魅力。跟在这样的导游后面,游山玩水的感受、享受也就大打折扣。
有道是“游贵有味”,要增加游山玩水的“味”,就需要导游“导”出新意来。当然,导游要“导”出新意,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要靠导游在导游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讨、丰富、提高,在熟悉一山一水、一石一岩、一洞一穴、一草一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包括去其糟粕,吸取精华,这也是旅游发展的需要。而现在,我们似乎忽视了这一需要,即忽视了导游的培养和导游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导致了一些导游“导”的质量下降。(魏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