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统计摘要》可知,新一届政府启程之前的2001年,中国的GDP总量接近11万亿元人民币。那一年,中国已逐渐走出经济蓝灯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正扑面而来。
五年后的2006年,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主题早已从“扩大内需”转向“防止过热”,年均GDP增幅,则从此前的“保8”进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
经济总量上的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意味着即便除以13亿人口,我国也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标准为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中国目前已超过2000美元);更意味着中国将提前三年完成预定的2010年GDP总量翻番目标。
然而,这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环视世界风云,脚踏祖国大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未变。
站在这样的新起点眺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将继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在时间上,中国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一个五年的历史起点。在这一起点上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如何在发展中,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满足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方位目标,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
其次在空间上,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起点。变动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对于经济总量已“坐四望三”的中国而言,既是机遇,又不乏风险与挑战。
第三是体制变革的新起点。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已占主导,计划体制仍有不少残余;经济建设成就巨大,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仍有待推进;经济总量牵动世界,人均指标仍由低位上行;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规模与速度,另一方面是同样前所未有的广大农村人口;信息化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仍然稚弱,农业社会普遍存在;现代化都市霓虹泛彩,大江大河却污染严重……
新的起点,必然有新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解决思路与平台。这也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一个五年到来之际,进行此番梳理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