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本报与省农办联合主办的“我为‘两创’献计献策”直通车,开进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花园村,省农办有关负责人和10多位农村代表围绕创业创新的话题,面对面交流。
参加对话的10余位农村代表中,既有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有致富能手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代表。他们思想活跃、很有见地,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点子;而省农办领导、专家现场进行的政策解读,也让他们收获不小。
培育创业主体至关重要
花园村有1007户4000多人,小轿车就有300多辆。
走进村子,只见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上了花木,小路掩映在树丛中。花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花园村是2003年由5个小村合并而成的,当时“小打小闹”的苗木种植,在致富能手的带动下,已经造福全村。苗木大户夏彩良、吴良桥就是有名的致富能手,两人各自种植了数百亩苗木,每亩产值可高达两三万元。夏彩良还成立了一个苗木公司,每年接手的杭州道路绿化工程额就达七八百万元。而这些苗木,全部来自他及其他村民的苗木基地。
4年前,花园村种植苗木的农民还稀稀落落,如今,全村2062名劳动力中,95%的人都在种植苗木。全村虽然只有2640亩耕地,但村民种植的苗木总面积已近6000亩,其中3000多亩都是向周边农村租来的。
花园村的村民凭借创业的激情,再造了一个花园村。座谈会上,村支部书记陈永根开心地说:“去年村民人均收入保守估算就达9600元。村里人差不多都成了种植苗木高手,不说别的,出去种苗木干的也是技术活,收入要比别人高。”
一批以致富能手为代表的创业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壮大了自己,也带动了周围村民一起致富。被邀请参加座谈会的杭州八鲜禽业有限公司老总杨会战,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自2001年办起禽类加工厂后,“八鲜禽业”不断发展,现在每天加工的水产、鸡鸭等冷冻食品达10吨,员工达150余人,去年营业额达到了7000多万元。不光“统吃”了当地养殖的鸡鸭,还要到附近去收购。
“你们的贡献非常大,没有你们,农民想要把自己的产品销出去,就困难多了。”对于在座的这些致富能手,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赞不绝口,“听了大家的介绍,觉得花园村创业的氛围很好、劲头很大、经验很多。”
邵峰坦言,花园村正是我省农村的一个缩影。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一定要创新农村发展平台,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培育出一批农业的创业主体。具体说,就是要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培育出一批能够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品牌产品、带领农民勇闯国内外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就业途径,不断为农民拓展增收门路。
一些农民代表在发言中提到,在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缺少相应的农业技能。对此,省农办经济发展处处长林峰请大家放心,我省正在完善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从2004年以来,全省对农民展开了大规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转移农民就业的技能培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没有考上大学、高中的后备劳动力培训,以及已经转移到企业上班的工人再培训。从今年起,省里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要延长培训时间,按农业生产的环节一道道培训,按季节培训,时间不少于80课时;要提高培训质量,合格的农民还会拿到证书;还要提高补助标准。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农民真正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技术!
要在富民中强村
仁和镇镇长王建强有些发愁:因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跟不上农民致富的步伐,怎么才能在“富民”的同时“强村”,并以此进一步带动民富呢?
据介绍,仁和镇共有18个村,绝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的年收入不足30万元。尽管这个数字比欠发达地区已经高出很多,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对村里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钱难办事”,村集体经济亟待进一步壮大。
与会代表对此纷纷提出建议,有的说,镇里和村里可以专门成立一个信息服务部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有的建议,利用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购销方便,也能收取合理的费用。
袁阿良是花园村党支部副书记,同时也是花园村苗木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在多年的发展中,他强烈感受到,信息就是财富,今天的农业发展已经离不开信息的指导。
他介绍,以前花园村种了不少苗木,但经济价值却不高,如一亩樟树的售价大约只有2500元。从去年起,苗木专业合作社搜集市场信息,及时提供给苗木种植户,村民改种了经济价值非常高的新品种。现在全村种了不少红叶石楠,一亩就可以卖出2.5万元,好的甚至卖到3万元以上。同样是种植苗木,付出精力一样,但价格却相差了10倍,这就是信息的作用。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单靠个人是无法搜集到大量信息的,这时候,镇村组织、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将有力地带动农民的创业和发展。
在花园村,专业合作社将苗木种植大户组织起来,请他们在全国各地搜集信息,如北方需要种什么苗木,杭嘉湖、长三角地区最需要哪些苗木品种,哪些苗木价格最高、市场销路最好等,都通过网络发送给农民,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这些建议引起了省农办副主任邵峰的共鸣。邵峰说:“20世纪80年代,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开拓期;90年代则是集体经济发展的迷茫期;如今村集体经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期。一个最重要的发展机遇就在为村民创业的服务当中。”
他说,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同时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也需要城市社区一样的物业化管理。“农民越来越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部门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畅谈自己创业创新金点子的同时,大家也谈到了事业发展中遇到的不少棘手问题。
苗木种植大户吴良桥引进了一种具有吸附污水功能的神奇植物——“再力花”,市场空间很大,目前已经销售到杭州、上海、湖州等地。但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由于“再力花”属新鲜花卉植物,销往外地时需要办理《森林植物检疫证》,办理时间一般需要5天以上。这样导致出检验结果时,“再力花”品质已大大下降,影响销售。
同样经过艰苦创业,从200条青鱼起家,发展到如今拥有200多亩无公害产品基地的余杭区农业龙头企业老总鲁子法也遇到了问题。他说,他打出的品牌名气越来越大,一些不良小贩开始仿冒,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
对于农民创业创新中遇到的问题,省农办有关负责人当即给予了解答。
由于检疫工作是在余杭区完成的,省农办社会发展处处长李建新向与会的余杭区农业局负责人建议:可以在有关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延长检疫证有效期,或者缩短检验时间;检疫人员应该积极主动,上门服务,甚至在产区设立一个检疫点。该负责人马上表示,可以考虑让检疫人员上门服务。对于鲁子法面临的问题,邵峰建议,农产品品牌保护十分重要,企业应该加强市场监测,发现假冒伪劣产品,要立即向当地工商部门反映。
除了与会农民提的这些问题,邵峰还列举了农民创业创新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如:土地流转问题、创业贷款问题、农业信息服务问题等。
可喜的是,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重视,并正在研究解决。省农办经济发展处处长林峰说,去年,省里出台政策,资助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另外,我省还普及“农民信箱”,在农产品信息服务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我省还要把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门路的重大举措,使中心镇成为更多农民创业创新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话题一个接着一个,不知不觉间,大家已经聊了三个小时了。邵峰连声说“今天收获很大”。他说,现在正是“三农”发展的良好时机,今天大家提出的很多新点子,为今后省里制订“三农”政策开拓了思路。“比如,怎样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保护力度;怎样将农产品检验检疫、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政府服务的重心下移;怎样为农民创业创新争取公共财政支持,都需要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本报杭州9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