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现场会在杭召开
· 到义乌可买“全球货”
· 第四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开幕
· 特奥火炬在杭传递
· “零成本”创业路
· 提高第二套(含)以上
住房贷款首付比例
· 科技,再创浙江新优势
· 吃了月饼留下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零成本”创业路
——记外来务工人员邵必连和他的技术承包团队

本报记者 陈 醉 通讯员 周 骏 江浩波
  设备是别人的,厂房也是别人的,不花一分钱投入,每年却能赚十多万元。在宁波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邵必连,靠拉起一支老乡队伍,做精技术,专门承包一些企业的抛光车间,走出了一条“零成本”创业之路。

  “外来务工人员创业,最难的是没有资金,但并不等于没法创业。”邵必连一直这样坚信。

  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一样,邵必连刚离开家乡安徽到海宁一家企业当抛光工时,一门心思只想学好技术。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邵必连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

  “难道我就这样给别人打一辈子工?没钱、没文化,就不能创业了吗?”一连串的问题,开始在邵必连脑中徘徊。

  一次偶然的机会,邵必连了解到海宁的一家五金制品企业想招一批抛光工,厂里抛光设备齐全,就是苦于没技术工。

  “能不能把车间承包下来,我出人力,厂方出物力,这样双方都有好处。”一个大胆的设想油然而生。第二天一大早,邵必连开始跑市场,了解行情。他发现,抛光一个铜把锁,市场价大约1.5元,其中付给工人工资约为5毛钱,除去用料成本、设备折旧等,即使降价30%,还是有赚头的。

  说干就干,几天后,邵必连带着“得意之作”到这家五金企业应聘。他二话没说,先展示手艺,拉砂、打磨,完成得既快又好。企业负责人看了很满意,当即决定下聘。知道自己的技术打动了厂方,邵必连才郑重地说:“如果相信我,请把整个车间交给我,人、技术全部由我来负责,设备你们出,我们按比市价低30%的价格帮你们抛光……”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邵必连的这笔账打动了企业。次年,他从家里带了八九个老乡,开始承包车间。

  抛光产品,控制成本很重要,由于没有管理经验,一开始邵必连放任员工随便领原料,一单几千件的生意做下来才发现,一个产品的成本竟然高达7毛钱,远远超过他算好的5毛钱,结果把积蓄全赔进去了不说,还欠下了外债。

  遭遇挫折的邵必连到宁波重新创业。他认识到,要想创业成功,不能蛮干,要靠科学的管理。为此,他想出了很多实用的招数,比如把原料定量发给员工,员工节余多少就奖多少、超多少则罚多少。通过多年摸索,他终于找到了最佳的定量——即按所需原料的120%发给员工,可以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现在,邵必连能从一笔一千件的单子里,赚得上千元的利润。

  邵必连“零成本”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带人做好技术。每新进一个员工,他都毫无保留地手把手传授技术。

  “老邵他们做出来的产品,质量绝对放心。”这是找邵必连做过抛光产品的企业都会说的一句话。久而久之,邵必连打出了美誉度,不断有企业送业务上门。现在,他每年能接到近百单生意。

  事业稳定了,邵必连开始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老乡们。在他的帮助下,已有几十位安徽老乡在海宁、宁波等地承包企业车间。

  今年,邵必连的“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员工达到了上百人。由于人员增加,而市场没完全打开,管理又跟不上,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邵必连又开始动脑筋,琢磨着拓展业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零成本”创业路 本报记者 陈 醉 通讯员 周 骏 江浩波 2007-9-28 48256F32002924A6482573560046CBD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