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不求人才为我所有,只求人才为我所用”。在浙江,像刘克峰这样的“飞行教授”随处可见。短短几年,已经有170余名院士以柔性流动的方式来浙江工作,其中许多人还担任大学校长、学院院长和研究所所长等职。
与此同时,我省通过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在我省建立分支研究机构,或共建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引进高技术项目。
浙江,由此成了国内外人才向往的热土,人才、技术和项目等优质科技资源不断涌入:清华大学将长三角研究院建在了嘉兴,中国科学院首次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在杭州建立纳米技术研究院……
目前,我省已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引进共建了350家创新载体,由此为我省集聚了高级科技人才7500人,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浙江大学。
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让创新成果惠及全省百姓,已经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旋律。
去年以来,我省组织了26个重大科技专项共680余项重大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其中既有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纺织业、绿色化工等重大专项,也有事关民生的重大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
针对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60%以上、产业层次普遍不高的现状,我省去年年底正式启动创新平台建设,集中人力财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目前,“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等18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经投入运行。
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去年,我省高新技术工业产值高达442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态势明显,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
引人注目的是,深海网箱养殖、数字化造船、桥梁加固、新型码头修复技术一系列海洋和交通领域新技术,为我省海洋经济和港航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年,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已达3850亿元,跃居全国第三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已达45%;同时,全省沿海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5.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2万标准箱,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二位。
(本报杭州9月2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