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挪用学费炒股被套牢
· 最后的“织女群落”
· 28秒记住一副扑克牌
· 单身农妇和四个脑萎缩儿女
创造的“奇迹”
· 英国夫妇中国山村教书
· 47个孩子
叫他“爸爸”
· 爱心萌动——网络发起公益社团
· 拾得支票套现被判刑
· 大爱呵护——让孩子获得新生
· 交通拥堵美国年损700亿
· 巴西贫民窟开设免费网吧
· 真情无限——爱与被爱互相感动
· “机会纽约”督促家长育儿尽责
· 香港老中医义治
六十多年前的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最后的“织女群落”
■本报记者 陈洪标 《东阳日报》记者 吴旭华 通讯员 王会舜
  东阳市画水镇陆宅村的平原自然村,至今留存着我省最古老也是人数最多的“织女群落”——手工家织土布。

  9月初,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我们来到画水镇的黄田畈集市上,寻找土布贩子的身影。“这种天气,那些老人们都在家里织布。”一位村民说。果然,等我们到了平原村,见到那些“织女”时,她们却说下雨天,他们贩卖布的也不方便。“我们几乎不用出去卖,都是人家主动找到村里上门购买的。”71岁的吴园菊说,到市场上卖土布有时也看运气,运气好的话一个上午能卖掉不少,不好的话一天都卖不掉一匹,所以在有稳定客源的情况下,她们都选择了在家织布,而将销售这一环节交给了专门的商贩。

  吴园菊看上去很瘦削,但是她一坐上织机,瘦弱的身子就爆发出无穷的力量,10把梭子分别装着10种颜色的纱线,整齐地排列在右手旁,什么时候用哪一把她是随手拈来,而我们不一会儿就看得眼花缭乱。她正在忙活的是“四眼”单被,由于颜色太多,进度很慢。看那些色彩,五彩斑斓但非常雅致。

  她的老伴72岁的陆福奶说,这些颜色都是妻子自己搭配的。别看她们这些“织女”不识字,更不懂什么美学原理,但是在色彩搭配上都无师自通,还能随心所欲地发挥,看上去杂而不乱非常和谐。

  平原村目前有16名“织女”在织土布,年纪大的将近80岁,最年轻的也有61岁了。而且这些织女都有“帮手”:丈夫或儿子。其实这也是让平原手工土布成为一个小产业的原因,“要是没有帮手,自己既要织布又要纺纱,根本来不及。”

  王银桃24岁就开始织土布,她说在娘家的时候一直放牛拔草,嫁到平原后发现这里的妇女都以织土布为生,受此影响她也学起了这行,一直织到现在,都已经织了37年了。

  王银桃的丈夫、今年68岁的陆小弟对土布的了解丝毫不亚于妻子。他说以前大家都是穿土布做的衣裳,像妻子现在织的“三十六粒加八卦花”平布,一般用于做上衣;而裤子则用白色土布染色或用“丝光蓝”土布制作。“平布比较薄,夏天当被子盖比较凉快;而花纹复杂、布较厚实的单被用于秋冬盖。”陆小弟说,虽然土布有“平布”和“单被”的叫法,但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做成被单。

  一个大男人对这些事了如指掌,这让我们很感兴趣。不过陆小弟说,他一直帮忙给妻子纺纱、浆纱、做纱轴,这些“业务知识”是必须搞清楚的,特别是做纱轴时很关键,要做几层、用哪些线、如何排列,学问很大,做时要四五个人甚至六七个人帮忙。以前的传统,一户人家做纱轴,其他的“织女”都会暂搁下手头的活过来帮忙,而现在“织女”们都自顾不暇,所以自己学一手很有必要。他家所在的聚德堂是村里不多的旧厅堂之一,一般做纱轴时都会放到这里。

  传统的手工织布,何以能在平原村独守一隅?“织女”们给出的说法是:平原没有适合老年妇女的手工产业。像附近的画溪村以织领带、围巾为主,但是这项活儿需要较好的眼神;而近邻的黄田畈村以“中国结”加工为主,但是编织“中国结”需要很大的手劲。平原村没有手工加工业,即使有人从外面揽活,也基本上给了中青年妇女。所以老年妇女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织布技艺。而且,这一传统技艺从解放前就开始了,“公社化”后一度很盛行,“织女”们都有三四十年的从业经历,已经产生了相当的感情。

  “只要做得动,就会做下去。”“织女”们说,虽然一天坐下来腰酸背痛,不少人为此伤病丛生,但还是放不下从姑娘时代起就陪伴自己大半生的手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最后的“织女群落” ■本报记者 陈洪标 《东阳日报》记者 吴旭华 通讯员 王会舜 2007-9-27 浙江日报000152007-09-270003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