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她把病人当亲人
· “妈妈,我梦见你又加班了”
· 网友发言
· 上海特警武装巡逻
“十一”起覆盖全市
· 五星红旗飘起来
· 张志贤同志逝世
· 全国有17个嫦娥3万个吴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她把病人当亲人
——衢化医院重症监护室陪护工黄夏华侧记
本报记者 苏晓春 实习生 孙湫词
  黄夏华衣着朴素,双手起了很多皱纹,但十分干净。“陪护病人,干净最重要,我一天要洗四五十次手。”17年前从安徽黄山到浙江衢化医院打工,从清洁工到重症监护室专职陪护工,黄夏华用细心、耐心和爱心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细心:她能“看”懂病人的话

  53岁的黄夏华,已经在浙江衢化医院重症监护室从事陪护工作整整7年了。在这里住院的都是一些危重病人,许多人无法正常说话,有些连眼睛也眨不了,黄夏华却能通过一些细节的观察,“看”懂他们的意思。

  一次,一位病人因为气管被切开无法说话,躺在床上发出“啊啊”的声音,脸上表情非常痛苦,值班护士围了一圈,七嘴八舌问了很久也找不到原因。这时黄夏华站了出来,根据平时的观察,她知道这位病人已经三四天没排便了,就试探着问:“是不是肚子疼,想解大便?”病人听了“啊”得更急促了,眼里露出了恳切的神情。“原来这样!”在场的护士都松了口气,马上为病人灌肠通便。

  病人无法自理,重症监护室又不允许家属陪护,主要的护理工作都落在了陪护工的身上:一小时导一次尿,两小时翻一次身,4小时喂一次流质食物,还要叮嘱病人在不同时间吃各种药……这些繁复的工作都已深深印在黄夏华脑子里,从来没有耽误过。可她却因为经常通宵值班而落下了病根,在家休息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耐心:被病人打却无怨言

  做陪护工会被病人打?黄夏华就遇到过。一次,有位患食道癌的老人因为身上插了各种管子非常痛苦,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只要有人靠近就会又抓又踢,别的陪护工都被吓跑了,黄夏华却尽心地守了老人一夜。为了让静脉输液畅通,她一直用双手牢牢固定老人的手臂,输液完成了,她手上却被抓出了一道道血印。

  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多数是老年人,黄夏华经常用轻声细语来“哄”他们配合治疗。“爷爷,这些管子是救你命的,千万不能拔,知道吗?”“婆婆,你今天脸色红润了很多,真替你高兴。”……许多病人家属都说,黄夏华跟病人讲话温柔极了,就像对亲人一样,听了特别舒服。“看到病人一点点好起来,我最高兴了,辛苦一点没什么。”黄夏华说来说去总是不忘记病人。

  爱心:她把病人当亲人

  在许多人眼里,陪护工是又脏又累的活,常常要帮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清理污物,这种连一些病人亲属都不愿做的事,黄夏华毫无怨言地包下来了。有时刚刚给病人擦洗好、扑上爽身粉,大便又拉出来了,只能再洗一次。有位植物人在重症监护室3年了,每次解不出大便,都是黄夏华用手一点点帮他抠出来的。在她精心照料下,这位植物人奇迹般地有了知觉,病人母亲李衡英感动地说:“没有黄阿姨,我儿子不可能活到现在。”

  黄夏华心里惦记着的都是病人,却一直没空照顾自己偏瘫的丈夫周启林。周启林病倒那阵子,黄夏华整整瘦了8斤,同事都奇怪黄阿姨怎么突然变瘦了,却没人知道她家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病人。说起这事,黄夏华至今觉得对不起丈夫:“我对他的关心太少了。”

  很多陪护来了又走,唯有黄夏华一直坚持在这里。许多病人都请她去家里当保姆,工资是在医院的几倍,黄夏华都婉言谢拒了。“做了那么多年,我对这里已经有感情了,不想离开。”黄夏华的话很朴实,“病人早日康复,病人家属对我满意,我就很满足了。”

  (本报杭州9月25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6 她把病人当亲人 本报记者 苏晓春 实习生 孙湫词 2007-9-26 48256F32002924A6482573610031E1FE[A1-苏晓春≈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