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大学生创业:怎样从书桌上瞭望世界
· 美国大学生:
创业竞赛
孵化新兴公司
· 面临“生存之坎” 学生创业需正视“宽进严出”
· 创业投资刚起步
大学生创业“知易行难”
· 做最适合自己的事 找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切口”
· 提高创业成功率 创新意识与创业环境不可或缺
· 财富目标外的社会责任
很多学生拥有“创业冲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财富目标外的社会责任
很多学生拥有“创业冲动”

  “这已经是我的第二次创业了。”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冯锡平在2005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并没有加入熙熙攘攘的就业大潮。从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创业的他,毕业之后很自然地选择了自主创业。“我们研制出的产品年内就可以问世,并正式投入试用阶段。”他的表情里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是淡淡的欣慰。

  的确,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冯锡平,深知平和的心态和创业的激情并不相悖。他甚至可以梳理出中国大学生创业所经历过的那些充满躁动的高潮期及其后趋于务实的阶段,因为他和他的伙伴一直在其间经历着、观察着。

  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帝国,也创造了学生创业的神话。上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登陆中国。

  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举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这次大赛诞生了“易得方舟”、“视美乐”等学生公司。

  在1998年到2000年间,许多学生创业者投身到网络产业中,并经历了一次泡沫破灭的洗礼。在那之后,大学生创业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

  2006年,前程无忧网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由此可见,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自主创业的“热”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另一方面,不论是在公共话语空间还是在高校内部,“就业难”都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现代大学生创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作为社会人应承担的责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财富目标外的社会责任
很多学生拥有“创业冲动”
2007-9-25 浙江日报000102007-09-25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