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台州·温岭资讯
3  4  
PDF 版
· 温岭工业:
经济强市的核心实力
· 温岭工业经济局加强对支柱行业发展指导
· 爱仕达43万重奖节能员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9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岭工业:
经济强市的核心实力

□ 俞益成 张敏 林啸
  温岭工业:

  经济强市的核心实力

  □ 俞益成 张敏 林啸

  拥有116万人口的温岭市,是我国民营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全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合作制企业于1982年在这里诞生。作为浙江省综合实力“五小龙”之一的温岭市,是浙江省优先培育的中等城市,省17个扩权县之一,先后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称号。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352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33.39亿元,增长17.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增长18.5%。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34位和14位。

  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温岭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业化实现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今年上半年,温岭工业经济增长呈现“三高”。

  一是规模产值增幅处近年最高。今年以来,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幅一直在25%左右,进入二季度后,增幅进一步提高,4、5、6月份累计增幅分别为25.5%、26.2%、28.2%,逐月上升。在规模企业中,振兴船业、天时船舶等139家企业实现产值增长100%以上,另有146家企业产值增长超过50%。

  二是工业性投入增幅稳步升高。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性投入30.5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限额上完成20.4亿元,增长16.1%。从3~6月全部工业性投入累计增幅看,分别为15.1%、16.7%、20.1%、29.5%,呈逐月上升趋势。从新批技改项目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核准和备案设备类技改项目121项,累计计划总投资25.2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50项,投资额20.4亿元,1000万元以下项目56项,投资额2.83亿元,引进设备15项,投资额1.97亿元。

  三是企业生产热情高。从工业用电分析,上半年最高负荷47.4万千瓦,超过2006年的最高值45.9万千瓦,最高日供电量超过1000万千瓦时。从企业上市情况看,利欧股份股票于4月27日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后,极大地激发了其他企业的上市积极性,目前全市已有拟上市公司8家,大元泵业、海之味已开始股份制改造,爱仕达集团、中马集团等都已由上市中介团队进场操作。

  温岭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有灵活的市场机制,政府的有力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温岭工业经济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服务下,优势和特点不断显现。

  大力度投入,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近年来,该市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入,以高强度的投入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58.87亿元,其中工业性投入累计182.1亿元,年均增长47.7%,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占比逐年上升,工业结构逐渐从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向重型化结构演变,“十五”期间规模企业重工业比重提高了12.7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达到47.2%,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1.4%;形成了汽摩行业、泵与电机、金属制品、鞋帽服装、塑料制品、水产食品、船舶修造、新型建材等八大主导行业。 “十五”期间主导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2006年,规模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434家增加到1106家,上亿元企业由11家增加到66家,规模上工业总产值从130.3亿元增加到397.3亿元,年均增长25%,占全部工业比重从35.5%增加到46.7%,规模效应逐显。

  为把支柱产业培育好、发展好,温岭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立足国内,放眼国际,早几年就结合温岭实际,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连续制定出台了温岭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规划、泵与电机行业发展规划、鞋业发展规划、塑料行业发展规划、空压机行业发展规划、新型建材行业发展规划、家用炊具行业发展规划等多个发展规划,为支柱行业的发展,指明了科学的方向。同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2006年,全市八大主导行业生产形势处于稳步发展状态,其中新型建材、船舶修造、金属制品等增幅居前3位,分别为32.9%、29.4%、22.1%。主导行业中的一批产品已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注塑鞋占80%,微型水泵占60%,空压机占60%,农用车齿轮占35%,汽车雨刮器占30%,爱仕达的不粘锅和压力锅分别占55%与25%,钱江摩托已具有年产10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能力,被列为浙江省15家重中之重企业和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之一。

  ——泵与电机行业2006年实现产值217.3亿元,同比增长20.4%,首次突破200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的21.6%。在规模企业中,鑫磊、利欧、新界、大元、大福等企业增长平稳,继续保持了排头兵的地位。

  ——新型建材行业是全市发展最快的产业。据统计,2006年实现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32.9%。这个行业也出现了隆标集团、三丰实业等龙头企业,如隆标集团去年产值突破10亿元。这些行业领头羊不仅使本企业快速地成长,也带动了本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建材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支柱行业。

  ——船舶修造业去年实现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部工业比重的3.3%。金港船业等龙头企业生产增幅较大。该行业形成了天时、金港、振兴、合兴、腾龙、先锋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制造木质渔轮向钢质渔轮和远洋运输船舶方向发展,目前已经能生产硫磺船、集装箱船、油轮、特种工程船等10多个种类,制造船只能力最大的已超过2.2万吨,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在松门、滨海、石塘、坞根等镇,船舶制造这一临港型工业基地正在越做越大,温岭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基地。

  依托块状经济,

  形成产业集群

  近年来,全市制造业以块状经济为依托,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社会化功能配套为支撑,突出延伸产业链、发展大企业和打造区域品牌优势,初步构建了小型水泵、空压机、汽摩配件等若干个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机电产业集群形态。太平、城东、箬横和城南的汽摩机电,泽国和大溪的泵与电机,松门、石塘和滨海的船舶修造,泽国、横峰、城北、大溪和温峤等地的制鞋业,泽国的新型建材,大溪的注塑,温峤和城西的工量刃具,松门和石塘的水产加工,新河和箬横的服装帽业等,都已形成了全国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2005年,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区块达到10个,其中50亿元以上3个,30亿~50亿元2个,10亿~30亿元2个,总规模超过全市工业的80%。

  以科技为先导,

  不断增强创新实力

  自主创新,是温岭工业经济做强做大的重要抓手。温岭市政府通过完善自主创新的有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全市目前已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25家。同时,温岭市实施科技强市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产业改造为目标,着力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近年来,企业技术开发费累计支出16.6亿元;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3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2项,通过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验收8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2005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9.5%,比2001年上升8.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国家级、省级新产品产值81.1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0.0%;钱江、爱仕达等17家企业建成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5家企业建成了台州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建成了大溪水泵检测站、泽国空压机检测站、箬横汽配检测站等一批产业集聚区质检机构,其中水泵项目被命名为省级质检中心,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实施品牌战略,

  有力推进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

  发展工业,品牌当先。温岭市政府通过制订《“品牌温岭”“十一五”培育发展规划》,积极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不断提高温岭品牌知名度。2006年以来,温岭先后获得“中国小型泵业名城”、“中国小型空压机之都”、“中国帽业名城”三张“镀金名片”和“水泵、空压机、小型电机、鞋类”四个出口基地称号。迄今为止,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免检产品14个,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各23个,国际商标注册600多件,台州市级以上品牌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达28%。初步形成了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树形象,以品牌增实力的发展道路。“品牌兴市”战略推进了特色集群产业和优势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了钱江、爱仕达、鑫磊、宝利特、利欧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驰名商标、名牌产品。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提高经济开放度

  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温岭市实施经济外向战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手抓,逐步形成了以有形市场为依托、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相结合的销售网络。全市拥有特色专业市场20多个,规模企业普遍建立了遍及全国及世界的销售网络体系。“自主出口”是拉动工业增长的强劲马车,近年来自营出口增长势头良好,延续高平台上的快速增长,继2005年自营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后,2006年单月自营出口额平均达1.12亿美元,实现了单月自营出口额平均超亿美元的历史性突破,并继续呈现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良好出口态势。全市外贸自营出口从2000年的1.48亿美元跨越式地增长到2005年的10.01亿美元,年均增长46.5%,出口总量年年居台州第一。出口商品达1500多个品种,遍及1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结构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机电行业的出口优势逐步彰显,占全市自营出口比重上升为2005年的39.02%。全市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上升到27.3%和26.56%,成为拉动温岭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面向未来,

  打造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

  机电业制造基地

  为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集聚发展,拓展外向,提升层次,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按照《温岭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温岭工业发展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机电业制造基地。因此,温岭市掀起了新一轮工业经济的浪潮。

  打造发展平台。实施空间换时间战略,实现温岭工业跳跃式发展。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优先发展临港型工业,努力再造一个温岭工业。重点突出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建设3500亩的上马工业区块和1100亩的东南工业区块,抓紧启动占地17平方公里的正大工业集聚区;同时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进度;整合提升各镇(街道)的工业集聚点。

  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土地招拍挂,把握好入口关;改造和提高鞋业等传统产业,提升和拓展机电产业,大力培育船舶修造等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能力,重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着力提高设备投入所占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再造一个温岭工业。

  实施“135”工程。“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135”目标任务,实现超10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企业3家,5亿元企业50家,亿元企业180家。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确保每年1家企业上市。

  充实基础,培育后备。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力度,促进大中小各类规模企业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抓好引导企业上规模,大幅度地增加规模企业家数和产值。确保每年增加250家左右,规模产值增幅26%以上,至2011年,规模企业家数达到2500家,规模产值达1900亿元以上。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到2010年,形成一批全国著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品牌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0%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20个,浙江省著名商标20件,浙江省名牌产品20个。

  实施总部经济。在重视招商引资和抓好回归工程的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建立配套生产基地,但将研发机构、终端产品生产留在温岭,加快温岭工业经济梯度转移,努力缓解要素制约,发展总部经济,发展内外互动的温岭人经济,再造一个温岭外的“温岭工业”。

  完善保障体系。着力完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软、硬环境,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创新”进一步抓到位,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继续深化工业服务年活动,营造全社会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理顺各类工业园区管理体制,配齐配强领导班子,狠抓工作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电力设施建设,积极缓解工业用电紧张。关注工业发展空间和后劲,每年确保新增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同时加强协调用水、资金、人才等其他生产要素。

  风雨砥砺,沧桑巨变。温岭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上升时期。我们坚信,温岭工业的新一轮浪潮将把富强的温岭推向更强、更好的明天。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台州·温岭资讯 00018 温岭工业:
经济强市的核心实力
□ 俞益成 张敏 林啸 2007-9-25 浙江日报000182007-09-2500007;浙江日报000182007-09-2500008;浙江日报000182007-09-25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