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街路宽,村貌日日新;治好脏和乱,不逊城里人。”流传于丽水莲都区农村的这几句顺口溜体现了农村居民对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急切期盼的心情。
今天上午,本报与丽水市委宣传部、莲都区委区政府在雅溪乡西溪村举办了以“‘黄马甲’美化新农村”为主题的“读者日”活动。邀请城建、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干部,农村保洁员,乡镇村干部,社区和农村居民一起,共谋消灭农村垃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新办法、新路子。
古朴的西溪村洋溢着一团浓浓的节日喜气。上午8时30分,活动还没开始,村头廊桥边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三四百村民。
农村保洁员穿上了“黄马甲”
在喧天的锣鼓声中,80多位来自莲都区各乡村的农村保洁员代表,从莲都区建设部门工作人员和本报记者的手中接过赠送的“黄马甲”,“‘黄马甲’美化新农村”活动在一片欢歌劲舞中全面启动。
为了彻底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状况,莲都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投资1800多万元,建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分区块在农村建垃圾中转站21座,垃圾沤肥中转场23座,垃圾处理点104个,配置村级垃圾收集车538辆。力争在今年底,覆盖全区的433个村,服务约19万人口,实现全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处理率达到95%的目标。
西溪村的农民最先享受到城乡环卫一体带来的喜悦的,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黄马甲’美化新农村”活动就选在该村举行。
在今年初,该村就配备了2名专职保洁员,1台垃圾清运车,20个垃圾桶,13间固定垃圾房,及1个垃圾处理点。村庄经过保洁,处处成了风景。
一条600多米长的“通京古道”贯穿整个村。道路两侧都是店铺,街面的石板路洁净,街路边的一条排水沟流淌着清澈的水。家家户户门前,都摆着盆花和盆草。村民吴爱风说,这条街就好比咱村的“杭州延安路”,在保洁员朱余龙的精心管理下,都成西溪村的标志性景致了。
而在半年前,这条通京古道却是另一副模样:阴沟臭烘烘,污水街面流,牛粪一堆堆,鸡屎拉满地。
一只桶、两根管 垃圾污水没了
在“‘黄马甲’美化新农村”读者日活动现场,太平乡小安村的村民带着几块展板前来参展。他们是用自己村开展村庄保洁前后的图片,来给“消灭垃圾才能美化家园”作“现身说法”的。
村民诸葛云珠手里拿着一只垃圾桶说:“别小看这只小小的垃圾桶,它的作用可大了。”原来,她家对面有个垃圾堆,几年来,村民习惯把垃圾往那里倒,每天都散发出难闻的臭味。自从垃圾桶进了村,每天下午四五时,村里的保洁员就会准时前来清扫街道,清运垃圾。如今,她家门口原先的垃圾堆放地,已变成了村民的健身场所。
“以前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咱村的道路下埋着‘两根管’,它们能‘管’住村里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呢!”小安村的村民主任何奎荣乐呵呵地说。
原来,去年小安村投入40多万元,在村庄各主要道路下面埋设了排水、排污管道,建立了两处污水处理池。平时的生活、生产污水都通过排水、排污管道,汇集到污水处理池,经过净化处理再排入溪流,从而彻底改变了全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的状况。
家家户户都有编外的“保洁员”
活动中,记者随同莲都城建部门把一千多大大小小的垃圾桶、垃圾车分送到高溪乡山根村等10个村。
来到山根村的村民杨金彪家时,他正提着扫帚在家里打扫卫生。“以前家里经常是两三天不扫地。现在,村里有了保洁员,村里的街路都比自己家里干净了,就不好意思不天天打扫了。”每天,村民都会赶在保洁员来收集垃圾之前,把家里打扫出来的垃圾倒到固定的垃圾房里去。
村委主任叶育军说,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编外的“保洁员”。
山根村是个家禽养殖专业村,每家每户都养猪、鸡和鸭。以前都采取放养,家禽粪便成了村里最主要的污染物。不但家里粪便成堆,鸡有时还把餐桌也当厕所,而且殃及村里的鱼塘。
如今,该村已经把每年的7月7日定为全村“大扫除清洁日”。老年协会组成了“督察组”,每天到家家户户去督察。每周都要开展环境卫生评议,及时督促清洁卫生做得不够好的村民。
(本报丽水9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