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目前,高科技生物产业已成为花园村的主导产业,80多亩厂区年产值超过了7亿元,新产品年内开始相继投产后效益将成倍提高。
算上省出来的耕地,花园村满打满算只有1200多亩耕地。村里就投下1200万元,要把它们全部变成现代生态设施农业园区。在今年刚建成的300亩园区里,村民们有的在占地上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和连栋大棚里当农业工人,头一次握着笔每天好几次记录作物生长情况,也头一次让一亩地创造了2.8万元的效益;有的从农业公司手中倒包土地,种上了由“神舟五号”航天育种培育的紫色花生,价格是普通花生的1倍;还有的在新农村共建单位——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让传统只收一季的田藕变成了四季都可采……发展集约型的优质高效农业提高了花园村的土地产出率。
本报讯 (记者 管哲晖 通讯员 金光强) 工业用地在当下的企业家眼里比金子还珍贵。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制造企业——东阳花园集团,今年却主动要求杭州下沙开发区把计划给花园集团“下沙生物”的30亩新增用地指标“砍”掉三分之一。花园人说:集约用地到哪都一样,老厂区的仓储、办公、后勤设施可以共享。
集约创造了新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今年以来,只有5平方公里的“中国十佳小康村”东阳南马镇花园村走集约型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在狭小的土地面积之上,开始了追赶江苏华西村、山东南山村等“老大哥”的“赛程”。
凭着和谐文明的乡风、人均收入1.9万元等过硬指标,东阳南马镇花园村不但跻身“中国十佳小康村”,2006年还主办了“全国村官论坛”,不少村民开始有点“轻飘飘”了。今年5月村里组织大家去山东南山等名村参观,一看又急了:人家几十平方公里地,有炼铝、发电等大工业,年销售收入近130亿元。我们怎么赶?回来不久,省党代会发出了创业创新的号召,村党委书记邵钦祥有了主意:人多地少,也没有矿产、滨海优势,但只要提高单位土地上的产业“亩产值”和村庄建设的效率,5平方公里也能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财富。
首先是集约用地。由10个小村合并的花园村,村庄建设不各搞各的,到今年9月,全村已按规划形成了三产服务、居住、工农业、旅游休闲几个功能区,特别是居住小区的搬迁、集中以及农民排屋的建设,一下省出了500亩地。
集约不光是节约,创新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催化科技和人才要素产生无尽的财富。作为全球最大维生素D3制造商,花园村今年着力做深拉长高科技产业链。以往的饲料级D3产品今年正式升级到了食品级,附加值起码提高30%。以往国产D3的原料羊毛脂依赖进口,每吨1万元羊毛粗脂出去、国外精加工后再以10万元返销国内,今年公司终于依靠技术突破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不但能从羊毛中提取羊毛脂,还提炼出了能精制成化妆品原料的羊毛酸、羊毛醇。(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