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后的天然气,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600,温度控制在零下163 度,这对制造隔热“内胆”的绝热材料要求有多高,可想而知。
继意大利和日本之后,夏森权的德清浦森耐火材料公司成为世界上第3个可以生产这种绝热材料的地方。作为中国市场上的唯一供货商,“浦森”的优势不言而喻。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厂,工人不过200多个,已经在中国能源战略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由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建造的中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就用上了这家企业设计生产的隔热“内胆”。
过去,天然气需要铺设专门的管道系统,从产地输送到消费地,但是管道远程运送代价高昂,而且损耗严重。LNG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天然气可以在产地附近被冷冻为液体形态,然后用冷冻集装箱运送到世界各地,再加热还原成气体形态,输送到当地的管道系统中。
这样的船,本身就是一个高科技的集合体。“一条LNG船的造价高达23亿元,超过了一架波音飞机。”浦森公司董事长夏森权说,他们为LNG船制造的 “内胆”,价值就达到1200万元。
夏森权甚至可以预见未来的价值。“到2025年,中国要建造64条这样的船。现在我们还在开发配套的敷料,像防透气透水的玻璃布、PVC布等,都可以用在液化天然气船上。”他说,“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坐拥近10亿元的市场。”
夏森权表示,这当中的功劳,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浙江大学的专家。许多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教授,经常泡在厂房车间里,已经成了“浦森”的编外员工。高科技的LNG船的绝热材料,是浦森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同合作的结果。
目前,浦森与浙江大学合作的实验室已经完工,正在开始新的绝热材料研究。
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在德清,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开展的对外科技合作,已经和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结出了成果。近年来,由县政府出面,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德清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新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有12项,其中半数以上已经申报或正在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眼下,合作的重点,已经从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延伸到企业的全面发展。”德清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拥有独占性的优势,是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被众多资本追逐的重要原因。这家制药企业,拥有两只国家一类中药新药证书。“乌灵菌粉”和“乌灵胶囊”的工艺和生产的菌种,都是国内独家首创。
正在筹措上市的“佐力药业”,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它刚刚起步的时期,也不乏艰辛。从原杭州大学生物系一个实验室里起步的新药开发,历经多年,才得以正式产业化。
“直到现在,我们也一直没有停止对药品深度开发的研究。”佐力药业副总经理陈建说,就产品线的成熟,市场的推广程度来说,现在还依然是公司的初创时期。在县科技部门的主导下,通过搭建多种合作平台,推动了“佐力”与社会科研力量的联合。现在,佐力药业已经联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等,进行更广范围的产品开发。
由于包括“佐力”在内的几家生物制药企业的迅速发展,德清县也因此成为这一领域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