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新闻
3  4  
PDF 版
· 中小企业正逐步成为
银行的“座上宾”
· 温州抓紧安排好灾民基本生活
· 二百余条受损道路
绝大多数恢复通车
· 蔗农灾后忙自救
· 我省举行“三胞”中秋茶话会
· 救人后,他们没有留下姓名
· 省人大常委会开始征集
明年和下届立法项目
· 我省二氧化硫减排压力不小
· 省政府四部门昨率先停开一天公务车
· “代表进社区”架起沟通桥梁
· “阳光”让流动党员更“灿烂”
· 他与农民的感情特别深厚
· 俄滨海边疆区向浙商抛“绣球”
·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与农民的感情特别深厚
——追记临海市农业局原副局长王曰兴

本报记者 嵇哲 洪卫 临海市报道组 陶晓庆
  每天清晨,78岁的临海市白水洋镇上游村农民王克其都会来到村头的杨梅林中,仔细打扫一块名为“曰兴林”的石碑。一边打扫,他一边念叨:“曰兴,你虽然走了4年,但村里人一直念着你的好……”

  这块石碑,是今年“七一”时上游村民为纪念临海市农业局原副局长王曰兴而建的。在这块石碑的背面,铭刻五句话:“治溪平田满粮仓,打堤筑库乐安康,造林铺路遍四方,村规拆旧建新房,栽梅植柑富全庄”,这概括了王曰兴一生的功绩。

  上游村老支书王曰能说:“我们村之所以能由穷变富,全靠曰兴‘逼’着我们种杨梅。”上世纪80年代,王曰兴看到上游村人过的是土豆蘸盐当饭吃的苦日子,提出了“在山靠山,发展水果”的思路,动员村民们栽种东魁杨梅和柑橘。如今全村农民种水果的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当年的茅柴山,变成了现在的“黄金山”、“万宝山”,村民们因此把这片杨梅林称作“曰兴林”。

  “王局长跟我们农民没两样,脸晒得黝黑,手掌心全是老茧。当年平整土地时,他每天比村民起得还早,身系围裙,赤脚上阵,切泥块、挑污泥,干的都是重活,”曾和王曰兴一起工作过的杜桥镇良种村老支书李吕海回忆道,“县里的局长都不怕苦,我们哪好意思偷懒呢?”

  王曰兴当了40多年的农业干部,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带铺盖,住在农民家里蹲点调研。临海市农业局老党员蔡泽多说:“老王下乡蹲点,每到一地,总是先到田头走几圈,观察庄稼长势;农户家里坐一坐,听听群众反映。他与农民的感情特别深厚,路上看见挑重担的农民,他总要帮着挑一肩。”

  “老王常跟我说,你对农民好一点,他们会记着一辈子。” 王曰兴的妻子孙美珍说,家里的认识不认识的农民“亲戚”特别多,每个星期总有一两批乡下的农民上门,或找老王办事,或送亲戚到医院看病后在他家歇脚。村民李义金哽咽着说:“那时候穷啊,我进城办事,到曰兴家吃饭的次数不下五六十次。每次曰兴怕我吃不饱,总是拿出那只最大的碗给我盛饭……”

  大德无形,大爱无言。王曰兴出殡那天,成群成群的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从山上田头赶来,自发为他送行。王曰兴去世虽已4年,深爱着他的群众还在以各种朴素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敬之心和怀念之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新闻 00002 他与农民的感情特别深厚 本报记者 嵇哲 洪卫 临海市报道组 陶晓庆 2007-9-22 48256F32002924A64825734E0006AA38[A1-嵇哲≈B1-王晓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