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媒体相继报道了上虞市在国内首次发现王阳明家谱——《虞南达溪王氏宗谱》(淮泽堂版1889年第四次修谱)、《达溪王氏宗谱》(上宅王氏谱1919年第六次修谱)共19册。其实,在上虞市发现的仅仅是王氏宗谱的复印件,原件现收藏在余姚大岚镇阴地龙潭村王沛万家中。
“王氏宗谱”曾被出借一年
今年59岁的王沛万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介绍说,幼年时家里有个约半米高的抽板式方形小木箱,总是放在老屋后木廊的一块隔板上。父母告诉他,那个小木箱里装着家谱,是曾祖父手里传下来的。由于屋廊漏雨,里面的家谱印上了斑斑水渍。但小木箱里的王氏宗谱却躲过了一次次劫难,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王沛万20多岁时,他家在老房子后面接了间小屋,王氏宗谱从此就被放进了一只老式的大衣柜里。根据祖上的规矩,家谱平时不能见天日,只有在每年清明节时才拿出来晾晒。
王氏宗谱虽然被视为“宝贝”,但却曾被王沛万出借达一年之久。2004年,王沛万到上虞妻舅家做客,闲谈中说起上虞陈溪乡要为世医“昌二太公”立碑的事,但陈溪乡苦于查不到“昌二太公”身世,想找老家谱一查,王沛万表示,自己家有两套王氏宗谱,可供一查。2005年,上虞陈溪乡退休教师王岳峰通过王沛万妻舅介绍,找到王沛万家查看王氏宗谱。凭着多年搞收藏的经验,王岳峰觉得这是一套值得研究的资料,便在一个香烟壳上写了借条:“暂借‘达溪王氏宗谱’十九本,查阅后归还,决不食言。”这一借就借了整整一年。幸亏王岳峰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这两套王氏宗谱到2006年5月10日安然无恙地归还给王沛万。
王岳峰经过认真研究后,向外发布了有关家谱的信息。于是,就有了上虞市在国内首次发现王阳明家谱之说。
王阳明籍贯为余姚
家谱作为中国传统上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的家族文化,是族人寻根问祖最可信、最便捷的“活字典”。
据王氏宗谱总世表记载,从迁至达溪的泽元公为始祖算起,王阳明为其第十四世孙。世系表如下:泽元公(讳成,号小柏,由东林徙上虞之达溪,为达溪第一世祖。)——细八(讳炳)——添七(讳融)——伯三(讳仁朗,封大中大夫。)——千四(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其十一世孙也。)
谱中有关王阳明的记载仅至千四公。千四公迁至姚江后的谱系没有任何记载,但可以确认的是阳明先生的十一世祖(千四)已经从达溪迁至余姚城区了。而籍贯一般是根据祖父辈的出生地为准,因此王阳明的籍贯明白无误的是浙江余姚。
此前,在余姚早就发现了《姚江开元王氏宗谱》和《余姚孝义官人宅王氏宗谱》,这些家谱与《虞南达溪王氏宗谱》有同等价值,都属于王阳明的旁支谱牒。真正王阳明直系的《姚江秘图山派王氏宗谱》至今未见。那么其直系的家谱何在呢?据余姚“王学”专家诸焕灿考证:王氏直系家谱传到其十六世孙王诗棠的手上,可惜的是在 “文革”中被破了“四旧”。不过,诸焕灿乐观地表示,他听说在广西还有一套王氏嫡系宗谱,可能是王阳明晚年广西平乱时携去而遗留在那儿的。至于它的真实性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根据余姚市文保所有关专家查证,尽管《达溪王氏宗谱》只是王阳明家族的旁支,但印证了王阳明的身世,同时,还发现了王阳明所撰的两篇佚文,其一为《阳明公书扇一则》,其二为 《伯三公像赞》,均未收入《王阳明全集》,意义仍然重大。
宗谱保护情况堪忧
据了解,目前这两套王氏宗谱保存情况不容乐观,水渍、虫蛀严重,不少页面已被蛀虫所洞穿,有的地方纸张开始发脆,极易破损,加上王沛万家中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宗谱的安全保存隐患严重。专家估计,如果以现在的保存条件,十多年后,王氏宗谱很可能无法保全现在的面目。
余姚文物保护所曾向王沛万提出,可由文物部门收藏这两套十分有价值的王氏宗谱,以便加以修复和利用。同时,文保所内保存古籍的条件非常好,库房里的除湿器、空调全年都在不停运转,宗谱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但王沛万坚持认为这是祖上留下来的“宝贝”,必须由自己保存,并一代代传下去。
为此,有关专家向他建议:原版宗谱的保存环境要加以改善,必须放置在温湿度对书籍保存较为有利的地方,定制相关的木匣,并对原版宗谱进行必要的除虫处理。同时,复印宗谱两套,一套由文物部门收藏,另一套供他人阅览使用,以尽可能减少对原谱的翻阅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