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痛失500万大奖又怎样
· 留美女博士
7年家书351封
· 百岁老人盼到二代身份证
· 父亲: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很重要
· 兄妹争房产搬出民国法律
· 女儿:多写家书让我心态豁朗
· 守诺15年残疾女送侄子上大学
· 用双手找到光明
· 老龄社会让机器人代劳
· 美国民众“吃药”上瘾
· “鸟头领”老杨
· “搞笑”的美国说明书
· 发送商业短信须经同意
· 伦敦下馆子全球最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留美女博士
7年家书351封

家信,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但是我们在东阳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孩子从读大学开始,7年间坚持每周给家里写一封信,共写了351封家信。
■本报记者 陈洪标 《东阳日报》记者 吴旭华 通讯员 斯国东
  9月7日,我们把这篇以《“留美女博士”7年写了351封家信》为题的文章,挂到了“浙报网友会”论坛和记者的三个QQ群,陈慧超的这种举动引起了网友的热评,有的人认为这纯粹是过于依赖父母,什么都要父母替她做主的一种表现,有的则认为这是现在子女与父母善于互通的典范。

  大受感动派:现代版的《傅雷家书》

  陈慧超这种举动受到大多数网友的热捧,认为这是现在子女与父母善于互通的典范。

  “金华青年作家”、“小刀小刀”和“第一随笔”等三个记者的QQ群里276位网友,有178位坦言自己现在都不写信,但还是认为陈慧超的“这种孝心很可贵”, “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互动”。

  网友“夜雨潇湘”认为:“我觉得她这样挺难得的啊,那些信都是励志类的,写得挺不错,我是建议她父亲把这些家信出本集子,让现在的青少年看看。一本《傅雷家书》感动了几代人,可是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可能会有点远。陈慧超的家书,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就是自我暗示,是对大学生活理性认识的过程展示,我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从她的这一行为中得到启示的。”

  网友“汤馨敏”说:“我觉得很好啊,这些信是她连系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在异国他乡宣泄寂寞寄托亲情的一种方式。现在人们都不写信了,有事情就打电话,信息反馈很及时,但内心的交流越来越少。用我曾经在他乡几年的经历来看,写家书是一种珍贵的亲情传递方式。”

  网友“有一天老去”在大家都用E-mail发信的今天,觉得“E-mail没有纸笔的感觉,很难表达亲情,家书是真情的表露。”

  不以为然派:有点与时代脱节了吧

  有的人认为这纯粹是一种生活习惯,或者也有可能是过于依赖父母,什么都要父母替她做主的一种表现。

  网友“邢荣勤”认为,关键是看她的信件是什么内容了。如果是博感情,那么很值得大家尊敬。如果是寻求父母解决问题,那是一种依赖性的表现。

  网友“lin01588”说:“写信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记录自己和家人的故事,以后可以拿来看看,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但是这个事情是看自己的啦,我觉得现在的通讯手段这么发达,打电话、发邮件都可以的啊。”

  网友“德芙很好吃”说:“应该是习惯成自然吧,女生都很容易对某件事情产生惯性式的依赖感,如果她一直单身,没有男朋友,那么家书就是她唯一的倾诉渠道啊,总不能什么事都闷在自己心里,只谈工作吧。再有了,一个女孩子,孤身一人在国外打拼,必然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坚韧与毅力,7年的手写信,对我们来说貌似很难坚持,对她来说,或许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留美女博士
7年家书351封
■本报记者 陈洪标 《东阳日报》记者 吴旭华 通讯员 斯国东 2007-9-20 浙江日报000152007-09-20000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