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出象牙塔触摸社会,因为心中充满着了解现实生活、融入社会的渴望与激情;我们奔赴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参加实践,因为期待着能够提升自我、服务他人。
今天上午9时,本报和浙江在线共同举办的“说一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网互动论坛直播,引起了全省许多高校学子的关注。直播现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代表、指导老师、用人单位代表和专家畅所欲言;场外,大学生在线收看并跟帖讨论,气氛热烈。短短一个半小时,直播点击率接近3万人次。截至下午6时,在线跟帖、论坛回帖已有200多条。
社会实践
给大学生上了重要一课
今年暑假,全省各高校的大学生纷纷融入社会大潮,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火红的夏天,他们挥洒汗水,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大二学生朱凯暑假期间和63位同学一起奔赴湖州,挂职“新农村主任助理”。在一个月的实践中,队员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服务、送文化下乡活动。今天,朱凯作为嘉宾向网友们讲述他们的实践经历。
“我们在南浔开展关于消费的宣传活动,现场发放的材料达到了5000多份,老百姓非常欢迎。另外,我们完成了20万字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文章,给当地政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设规划,很多都被对方采纳了。”
实践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推广农民信箱。由于申请信箱需要在网上操作数个步骤,绝大部分农民不能独立完成,大学生们就帮助他们申请,并辅导农民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获得信息、推销农产品。
除了去农村,还有很多实践团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实践和调研,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搜集有关就业的信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韩波和同学们到一些企业进行了调查,相比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让他们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韩波说:“通过调查,我们把企业反馈的信息提供给学校,老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脚步并不只是停留在省内,还踏遍了全国各地。浙江理工大学今年组织了一支赴洛阳支教的实践团队,这也是他们连续第三年到当地的山区支教了。早在今年5月,大学生们就在杭城开展了图书募捐活动,总共募集到25000多册图书,他们用这些图书在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小学建了一所爱心图书馆。
“短短的20多天支教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是这个图书馆相信多少可以改变当地孩子的学习生活。”实践队员饶晓艳说,当初在校内选拔实践队员时,虽然告诉大家山区条件很艰苦,大热天的几天才能洗一次澡,吃住都很简单,但是大学生的热情非常高,20个实践队员的名额引来了800多人争抢。
今年暑假,由本报《校园BBS》栏目发起的帮农民“种文化”活动也受到了大学生的关注,全省各高校共有60多支团队前往各参赛村,利用自身特长,帮助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组建文艺队伍。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陶顺昌等几位同学组队到余杭区青山村,传播“越剧文化”,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为了做好这次实践活动,团队专门吸纳了几位绍兴籍的大学生,并在出发前苦练了一段时间,一心希望给农民带去快乐,在当地发展一批敢于自己开口唱的“票友”。
“我们在村里组织了一次越剧公演,还搞了一次越剧大联欢,气氛非常热烈,也达到了我们的目的。”陶顺昌说,不过他们也发现,农村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还比较缺乏,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社会实践
折射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
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已非一日,只是近年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据介绍,今年省内高校的校级、学院级以及自发组建的实践团队超过2万支,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规模越来越大,实践的内涵越来越广,热点、焦点抓得很准,非常贴近实际。”省学联副秘书长金进富点评说,现在很多实践团队都注重活动内容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使活动更具针对性,能够服务于社会。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实践团队在导师带领下到衢州开展活动时,利用所学专业和特长,给当地做了一个旅游规划,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同时,参与层次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样、活动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也是近年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呈现出的新特点。浙江工业大学团委的叶建国老师说,现在不但本科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连硕士生、博士生、大学讲师、教授都被带动了起来。
从以前的单纯做市场调查、打工赚钱到现在的关注社会困难群体、服务新农村建设、调研和谐社会构建、宣扬环境保护等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关注的重点越来越贴近国情民生,沉得越来越深,成果越来越多。浙江工业大学一个团队在温州开展实践活动时,就接了一个200万元的科技项目单子。叶建国认为,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社会实践中贡献青春与才智。
浙江华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营运总监俞龙华说,公司所属的商品资源网是国内第三大B2B电子商务网站,因此来社会实践的学生也特多,几年来起码有1000多人。80后大学生特点鲜明,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展现自我,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社会实践活动也反映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现在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大学生来搞社会实践,有的认为他们吃不起苦,其实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
俞龙华说,今年6月,他们公司来了60名大学生,开始让他们去义乌跑市场,当时说会非常辛苦,没想到60个人全部报名。因为他们这一代人从小普遍缺少锻炼,所以非常珍惜机会,而且不少人锻炼回来后很快成长,现在有的已经成了业务骨干。“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我觉得社会、用人单位应该多为他们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成长。”俞龙华说。
实干加巧干
期待大学生干得更加出色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需要社会共同关注,不过实践中还是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不少大学生就有过碰壁的经历。浙江理工大学赴洛阳支教团队成员朱建钱说,当初他们在募捐书籍的时候,就有人表示不理解,并怀疑所捐钱物能否真正用到需要的地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徐栋也表示,他们在帮助农民“种文化”的时候,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活动没兴趣,“文化断层”现象让有的大学生一时感觉手足无措,幸好大家稳住神,不厌其烦地上村民家宣传,还找到村干部协助,最终吸引了很多村民参与。
“某种意义上,碰壁本身就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不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很重要,一定要贴近实际。”叶建国说,有些大学生刚开始设计实践方案时,往往目标很宏大,“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什么”的,这并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凡事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金进富表示,实践要取得实效,一定要实干加巧干。比如宁波大学的实践团队和企业、媒体进行合作,通过调研在西部某县发现了数千闲置劳力,其后他们联手媒体、企业到西部召开大型招聘会,既帮助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也帮助当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巧干不是投机取巧,但大学生社会实践一定要借助社会力量,善于整合社会资源。”他同时建议,大学生在实践中一定要沉到基层一线,同时采取老百姓能够接受的形式,力求实践取得实效。“我觉得只要能做到这几点,一定会有收获,所有的困难、误解都是暂时的。”
“我们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吃苦和奉献、沟通与协调、宽容和理解。”朱凯说,很多人以为80后的大学生是“愤青”,其实通过社会实践,完全可以变成“奋青”,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实习生 杨叶 张力
(本报杭州9月1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