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的?现在能干什么?”这种声音代表了绝大部分普通被访者对哲学专业的第一反应。在现代社会以物质财富积累为要旨的时候,人文学科似乎可以先“放放再说”。在这个背景下,高校的不少人文社会学科成为了“冷门”。特别是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接受度挑战。无论是人数、学科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远远不及金融、法律、管理等更具操作性的学科,也无法和理工类学科相提并论。
可是,事实便一定如你的当然印象吗?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大学生就业诚信维权论坛上公布了《2006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出人意料的是,据报告显示:2006届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点月工资为2262.31元,在近2/3毕业生起薪低于两千的情况下,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月起薪最高,为2823.9元。
另一个事实是哲学类专业毕业生虽没有其他热门专业毕业生那么“抢手”,也绝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黯淡无光”。
在对浙江大学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7年哲学专业毕业生也全部实现了就业,绝非“就业困难户”。2007届所有的博士毕业生全部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其他本、硕类毕业生中,除去升学和出国人员以及2人进入企业外,其他毕业生均进入高校、新闻出版类机构以及公务员系统。
当然,造成哲学类毕业生起薪较高、去向较佳的客观原因也有很多,例如:总体人数少、大多毕业于名校、需求单位相对集中于大型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政府机构等。但也证明了哲学专业“似冷非冷”、哲学毕业生并非“报国无门”。哲学系学生还是很受欢迎的,至少说明现代社会对哲学专业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