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境外一些媒体和专家学者最近发表文章,主张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少数产品的质量问题,认为否定“中国制造”不利于西方国家自身的发展。
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的文章指出,三分之二的中国大陆出口商品主要是美日以及台资企业生产的,并贴了它们的品牌。作为涉及好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生产线的产品,其“中国制造”的标签应该被理解为“中国完工”。她举例说,一个售价20美元的芭比娃娃的价值只有35美分留在中国大陆。
谢淑丽还认为,产品质量问题不应成为搞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她说,美国与中国息息相关,对中国产品实施全部或部分禁运不仅会在许多国家引起经济混乱,而且也不可能为美国挽回多少就业机会。
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社论称,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宣布召回的1860多万件玩具中,只有43.6万件是因为玩具表面油漆中铅含量超标,其余(超过此次召回玩具总量的97%)全是因为存在磁铁易被儿童吞食隐患,而后者是玩具自身设计上的缺陷,与在哪个国家生产的无关。但政客和报刊头版文章作者全都将目光集中在中国产玩具铅含量超标的问题上。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10日电 (记者 尚军) 从2005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到2006年的皮鞋反倾销案,中国与欧盟近些年来的贸易关系似乎总在不平静中前行。一方面是双边贸易额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出口产品屡屡在欧盟遭遇限制,但每次双方都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贸易战”的发生。
对此,专门从事欧盟与亚洲关系研究的智囊机构“欧洲亚洲研究所”前秘书长戴维·福凯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反映出中国在避免和应对贸易摩擦方面日渐成熟。
迄今,中国与欧盟已在贸易、财政、金融、竞争政策等多个领域建立起了对话机制,双方之间的经贸混委会和联委会就有20余个。
福凯认为,在避免和解决贸易争端方面,中国表现出了一种顾全大局、负责任的态度。通过与中国的几轮“较量”,欧盟已经开始反思,认识到对中国挑起贸易争端往往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