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伊拉克人:
每天都是“9·11”
· 拉丹挑衅:
“我们活下来了”
· “9·11”六周年:“美式反恐”得失几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9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边是耗资6100亿美元,美军伤亡3万多人;一边是恐怖威胁有增无减,本·拉丹至今逍遥法外
“9·11”六周年:“美式反恐”得失几何
  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创伤,成为美国人在安全问题上的一道心理鸿沟。每当“9·11”纪念日来临之际,美国人总会问:与“9·11”事件前相比,我们更安全了吗?

  如今“9·11”事件六周年在即,美国多数有关专家认为,美国安全状况与六年前相比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恶化趋势。究其根本,是美国过于依赖军事、情报等“硬实力”反恐,违背国际准则,因此多次碰壁。

  六年反恐乏善可陈

  “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以“反恐”为施政重点,对内不断整合机构,扩大行政权力;对外发动两场战争,调整兵力部署。但六年之后,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成立国土安全部堪称“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加强国内反恐的“代表作”。但美国国会下属的政府问责局最近发表报告指出,该部虽为重要反恐机构,但却未能完成国家下达的大多数反恐任务。

  据美国国会研究处统计,截至今年6月,美国为在海外发动“反恐战争”已耗资6100亿美元,美军伤亡3万多人。但美国情报机构7月份发表的国家情报评估却指出,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有增无减,恐怖分子人数日益增多,“基地”组织已经获得了对美国本土发动袭击所需的大部分能力,而被美国视为恐怖主义“罪魁”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至今仍逍遥法外。

  前“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正、副主席基恩和汉密尔顿近日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由于布什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失误,与六年前相比,美国的安全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而美国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在对100多位两党外交政策专家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99%的人认为,世界对于美国人正变得越来越不安全;84%的人不相信美国正在赢得反恐战争;超过80%的人认为,不出10年美国将再次遭受“9·11”式的恐怖袭击。

  伊战已成反恐负担

  美国舆论普遍认为,布什反恐政策的最大失误是发动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的财政、军事、情报等资源长期受其牵制,直接影响到本土防御和反恐能力,导致反恐形势愈加恶化。美国广播公司的一项民调显示,52%的受访者认为伊战对国家安全并无益处。

  美国智库“美国安全计划”高级研究员芬奈尔说,布什将伊拉克视为“反恐中心战场”,将对伊政策作为反恐政策核心之一,结果却造成反恐工作偏离正轨,恐怖威胁不减反增。军人出身的美国资深众议员默撒也指出,伊战的后果其实是为全球恐怖主义提供了孳生地,反而助长了恐怖主义。

  基恩和汉密尔顿认为,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军在一些中东国家眼中形同“占领军”,导致美国在反恐斗争中日益孤立,事实上已成为美国反恐的最大拖累。

  迷信强权频失人心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决定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来打击恐怖主义,这本身就反映了其根深蒂固的强权思维。分析人士认为,这才是六年来美国反恐努力不断受挫的深层原因。

  布什政府发动的“反恐战争”,伴生了种种丑闻和争议:境外美军虐囚与滥杀事件,中情局“黑狱”事件,境内的“窃听门”、“情报门”和“特工门”事件,不一而足。这些事件无不反映出迷信强权的狭隘思维。

  美国法律专家科尔指出,从长远来看,布什政府借反恐之名侵犯人权和他国主权的做法,等于是将反恐斗争的主动权拱手让与恐怖分子,而这才是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美国在反恐行动中过度使用“硬实力”,结果不仅没有削弱恐怖主义,反而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使得反恐任务更为艰难。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媒体点击 00009 “9·11”六周年:“美式反恐”得失几何 2007-9-11 48256F32002924A64825735200430D9C[A0-新华社记者≈B1-俞剑弘] 2